三月春光正好,位于威海市文登區的春分小鎮又熱鬧起來。地道的昆崳山農家宴擺上桌,鮮嫩的山野菜帶來春天的氣息,每一口都是大自然饋贈。春分小鎮游客服務中心主管李娜介紹,自去年5月投入運營以來,小鎮已累計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在帶動采摘、住宿、餐飲等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
小鎮因“羲仲賓日”測定春分而得名。據《尚書·堯典》記載,堯帝命四人前往東西南北四方觀測星象,判定季節。其中,羲仲向東到達嵎夷的旸谷,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仲春,也就是春分節氣。旸谷的位置,一般認為在今文登旸谷山,另外也有日照和棲霞方山等說法。
諺語說“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春分既是晝夜等長的奇妙節點,又是春季九十天的分水嶺。過了春分,北半球的白天會越來越長,氣溫也整體由冷變暖。
春分是一些行業的重要時間節點。在山東內陸地區,春分之后,原先蠶民會將種繭用細繩穿掛成串,移暖室中,微火烘之,至柞樹發芽時,種繭便可出蛾,該過程稱為“暖繭”。傳統手工磚瓦業則是在春分后工人進場,修整場地,備集土料,維修窯室,為新的一年做準備。在山東沿海地區,從春分到谷雨,漁民習稱“小海市”。在此期間,分布在黃海、渤海相對高溫區越冬的魚蝦,隨著沿岸水溫的升高,陸續游到近岸處索餌、產卵,形成早春捕撈旺汛。
社日是祭祀土神和五谷神的傳統節日,山東有些地方以春分為春社日,過去村民們會結伴吃社飯、喝社酒。有的地方習慣吃面條,稱為社面;有的地方湊錢演戲,以祈豐年。以前有家廟、祠堂的家庭講究“春秋致祭”,也就是在春分、秋分二節要祭祀祖先,表達慎終追遠之情。
春分的民俗大多充滿生機。春風拂煦,陽氣升騰,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人們在郊外放飛紙鳶,也放飛著心中的希望與憧憬。春分時節野菜破土而出,薺菜、苦菜、蒲公英等大自然饋贈的美味,紛紛在這天登上百姓的餐桌,是為“吃春菜”。“春分到,蛋兒俏”,春分立蛋的習俗則多了些神秘色彩,簡單的游戲蘊含著人們對自然的探索與對生活的熱愛。
春色正中分,人間恰良辰。春分,作為四時八節之一,承載著歲月的流轉與生活的希望。
(大眾新聞記者 張九龍)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