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的黑幫問題具有復雜的歷史、社會和政治根源,其活動不僅滲透到當地經濟與政治體系,還通過移民網絡擴散至其他地區(如香港)。以下是南亞黑幫的主要特征及相關分析:
一、南亞本土黑幫與政治的深度勾結
“幫派國度”的形成
南亞多國的政治體系與黑幫存在共生關系。例如,印度議會中約三分之一的議員被曝有犯罪記錄,涉及暴力、受賄、壟斷資源等行為。這種政客、官僚與黑幫的聯合體被稱為“幫派國度”(Mafia Raj),通過暴力威脅、賄賂和選舉操控,實際掌控地方權力并邊緣化正規政府機構。
經濟驅動因素:土地私有化、礦產開發及全球化資本流入為黑幫提供了斂財機會。他們通過壟斷土地和房地產行業積累財富,并以此支持政黨活動,換取政治庇護。
選舉政治的工具化:政黨依賴黑幫的暴力手段拉票,而黑幫則通過政治保護擴大非法業務,形成惡性循環。例如,孟加拉國的學生組織被政黨收編為基層動員工具,最終演變為職業化的幫派勢力。
基層社會的暴力治理
在司法體系薄弱的地區,黑幫頭目常充當“民間法官”,通過威脅和私刑解決糾紛。例如,印度旁遮普邦的幫派以“幫助農民爭取政府補貼”為名,實則通過偽造承諾和操控選舉牟利。
二、跨境犯罪與國際擴散
香港的“南亞兵團”
香港的南亞裔黑幫主要由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的移民或“假難民”組成。其歷史可追溯至殖民時期英國招募的錫克教軍警,后因難民政策漏洞(如“酷刑聲請”)滯留香港。這些群體因語言文化隔閡難以融入社會,部分被本地黑幫吸納為打手,從事販毒、搶劫、暴力沖突等活動。
典型案例:2022年香港油麻地發生南亞幫內訌事件,一名巴基斯坦籍男子被當街砍殺,涉及毒品利益糾紛。此類案件暴露了香港對“假難民”管理漏洞及警方情報搜集的不足。
東南亞灰色產業鏈的參與
南亞黑幫與東南亞犯罪網絡存在交集。例如,柬埔寨的賭博、性交易和電信詐騙產業中,部分非法資金和人員流動與南亞幫派有關聯。盡管相關報道較少,但跨境犯罪網絡的形成可能通過移民或地下渠道實現。
三、極端主義與黑幫的潛在重疊
南亞也是ysl極/端組/織的活躍地區,部分極/端組/織可能與黑幫存在資源或人員交叉。例如:
巴基斯坦黑幫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被列為極/端主/義重災區,政府雖取締了多個組織,但地下活動仍持續。極端組織可能通過走私、勒索等黑幫手段籌集資金。
印度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沖突中,部分武裝組織兼具極/端意/識形/態和犯罪屬性,模糊了恐/怖主/義與黑幫的界限。
四、社會結構與文化因素
種姓與階級矛盾
印度低種姓群體(如達利特人)因長期受壓迫,易被黑幫頭目煽動。例如,旁遮普邦的幫派以“為窮人爭取權益”為幌子,實則通過操縱政府補貼項目牟利。青年失業與激進化的惡性循環
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青年失業問題催生了大量底層青年加入幫派。他們通過暴力手段獲取社會地位,形成“以暴制暴”的亞文化。
五、國際影響與治理挑戰
南亞黑幫的國際化活動對地區安全構成威脅。例如:
跨國毒品貿易: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毒品走私的重要中轉站,黑幫通過海路或陸路將毒品輸往東南亞和歐洲。
移民犯罪網絡:香港的南亞幫派案件顯示,黑幫利用國際移民政策漏洞,形成跨境犯罪鏈條,加劇了目標地區的治安壓力。
總結
南亞黑幫的崛起是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失衡、政治腐敗與社會分裂的綜合產物。其活動不僅破壞本地法治,還通過移民和犯罪網絡影響國際社會。治理需多管齊下,包括加強司法獨立性、打擊腐敗、改善底層經濟條件,以及國際協作堵截跨境犯罪。
孟加拉的騷亂,其中有不少當地黑幫渾水摸魚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