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守護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關卡”,正在迎來系統性改革。近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正式印發《重慶市產業園區規劃重大調整或修訂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工作規定》),以企業投資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專項調研、課題研究、專家研討、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的路徑,持續推進環評“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助推美麗重慶建設。
銅鑼峽看一江碧水(江北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精準界定“重新評”與“補充評”邊界
《工作規定》適用于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針對已通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審查的產業園區,若規劃發生重大調整或修訂,哪類情形需要重新環評?哪類情形僅需補充環評?《工作規定》均作了明晰的界定。
在重新開展環評方面,《工作規定》從實施范圍、適用期限、規模、結構、布局5個方面,梳理出11種需重新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情形,包括產業園區四至范圍調整導致面積變化、組團或區塊重新選址、規劃超過適用期限、用地規劃新增10%及以上、新增產業涉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新增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等。
渝中區珊瑚公園(張發志 攝)
在補充開展環評方面,《工作規定》從規模和布局方面,確定了4種需編制補充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情形,包括園區工業用地面積增加10%以下、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致使周邊新增環境敏感區等。
環評報告“瘦身”50%,釋放綠色發展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需補充環評的產業園區,《工作規定》簡化了環評編制內容。若評價范圍、評價總體原則、評價基本任務、評價技術流程、評價依據、評價標準等內容若與原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一致,相關章節內容可簡化表述為“與原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一致”。
左為產業園區環評“瘦身”前,右為“瘦身”后。(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通過科學分類和精準施策,我們既守住了生態底線,又為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環評處鄭強介紹,通過簡化環評編制內容,產業園區平均減少報告篇幅50%以上,縮短編制時間65%以上,降低工作成本約40%以上,有效減輕了產業園區負擔,有力保障產業園區規劃實施和項目落地。
在環評文件的編制與審查環節,《工作規定》也給出了明確指引。重新環評,需按照《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產業園區》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補充環評,則參照《補充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要求》編制補充環境影響報告書。環評審查流程上,建立“雙審合一”審查機制,由原審查部門組織專家和部門代表聯合審查,確保標準統一。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環評處鄭強表示,新規不僅為各類調整情形提供精準操作指南,更通過差異化管理實現環評文件“瘦身”,真正實現“生態底線守得住、產業發展跑得快”的雙贏目標。(余美)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