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元就可以讓“最嚴防沉迷”系統“破防”?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面對新規,一些無良商家借助某二手交易平臺大肆做起“租號”“虛擬實名”等生意。
對于自制能力相對較弱的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中建立“防沉迷系統”是必要之舉。自2005年開始,有關部門就開始著手相關工作,并在2021年正式要求所有網絡游戲都必須接入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經由這套技術“組合拳”,近年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游玩時間被嚴格控制并不代表想玩游戲的心會消失。不法商販正是瞄準了未成年人的“網游需求”,研究出各種歪門邪道以繞開系統,租號、代練、離線游戲、虛擬認證等“服務”層出不窮。
事實說明,當前監管體系還有需要迭代升級的地方。無論是租號買號,還是代練代打,必然會留下異地登錄、IP頻繁變換等特定的“行為痕跡”,游戲公司大可按跡循蹤,對異常賬號進行針對性管制。前段時間,就有頭部游戲公司主動出擊,在發現部分異常行為賬號后,揪出了背后的工作室,直接向警方報案。但從當下來看,還有大量游戲公司見利忘義,對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都有明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賬號租售服務。這門缺德生意做得紅火,提供渠道的電商平臺難辭其咎,理應守土盡責,盡快用技術手段持續清理相關商品。
技術總在進步,想要單純依靠一種技術手段實現“防沉迷”是不現實的,培養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不斷完善優化技術端“防沉迷系統”的同時,更應該重視一種廣義上的、社會參與的“防沉迷系統”建設。無論是哪一種導致游戲沉迷的原因,背后都有著興趣愛好太少、家長監護責任履行不到位、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缺失等問題。換句話說,是整個家校場景、網絡生態內的“群防群治”沒有到位,才導致了技術性防沉迷系統被擊穿。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多在現實生活、學習上關心未成年人,鼓勵他們尋找更多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在現實中收獲更多快樂,才能織好防沉迷之網。
技術手段的升級,經濟維度的約束,興趣維度的引導,以及更為完整的家庭陪伴,各方相向而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系統體系才能真正構筑起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