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業版圖上,企業總部選址一直是個玄學問題。有的老板迷信風水,有的偏愛政策紅利,還有的單純圖個離家近。但真正聰明的企業家,已經開始玩一種很新的模式——“雙核心戰略”。
蔚來汽車的李斌,就是這一戰略的“代言人”。他每天不是在合肥開會,就是在上海見投資人,偶爾還要抽空被網友在高鐵上“活捉”,發到抖音上配文:“今天又偶遇斌哥了,他看起來好累……”
網友心疼李斌,但斌哥自己可能更心疼時間——上海到合肥,高鐵最快也要2小時,一天來回就是4小時。如果換成上海到蘇州呢?高鐵30分鐘,比某些人上班通勤還快。
于是問題來了:既然“上海+合肥”模式能讓蔚來起死回生,那換成“上海+蘇州”,豈不是更香?
2020年,蔚來汽車差點涼透。股價跌成“仙股”,現金流瀕臨斷裂,連李斌自己都說:“蔚來就像ICU里的病人,隨時可能斷氣。”
然后,合肥市政府出手了。70億人民幣砸下去,蔚來活了,合肥也賺翻了——這筆投資讓合肥一舉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蔚來的工廠、研發中心、供應鏈全在這兒扎根,帶動了整個安徽的汽車產業。
但蔚來的“大腦”還在上海。營銷、融資、全球化布局,這些高端操作必須放在金融中心。于是,李斌開始了他的“雙城記”——上海管錢、管品牌,合肥管生產、管研發。
這套模式很成功,但有個bug:合肥和上海還是太遠了。
如果把合肥換成蘇州,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 距離碾壓:上海到蘇州,高鐵30分鐘,比浦東到虹橋還快。
- 李斌完全可以早上在上海開董事會,中午回蘇州工廠吃碗奧灶面,下午再回上海見投資人。
- 而合肥呢?單程2小時,一天跑個來回,李斌只能在高鐵上開電話會議,順便被乘客偷拍發抖音。
- 產業鏈完勝:蘇州的制造業底蘊,合肥比不了。
- 蘇州是中國工業產值第一的地級市,電子、機械、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配套一應俱全。
- 合肥雖然賭對了蔚來,但整體產業鏈成熟度還是不如蘇州。
- 人才優勢:上海溢出的高端人才,第一站就是蘇州。
- 上海房價高,很多工程師買不起房,干脆定居蘇州,每天高鐵通勤。
- 反觀合肥,雖然中科大牛人輩出,但和上海的人才虹吸效應比,還是差一截。
- 政策紅利:蘇州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不輸合肥。
- 合肥是“賭城”,敢砸錢押注;蘇州是“實干派”,不聲不響就把企業服務做到極致。
- 舉個例子:蘇州工業園區的辦事效率,堪稱“中國版新加坡”,企業注冊、稅務、補貼一條龍服務,比某些二線城市快幾個維度。
為什么大企業都該學“上海+蘇州”模式?蔚來的成功證明了一點:大企業的“大腦”和“身體”可以分開,但距離不能太遠。
- 大腦(上海):負責品牌、資本、國際化。
- 身體(蘇州):負責生產、應用研發、供應鏈。
這套模式可以復刻到幾乎所有行業:
- 互聯網公司:上海放總部和產品經理,蘇州放程序員(反正他們不愛社交,關在園區寫代碼正好)。
- 生物醫藥:上海搞研發和融資,蘇州搞生產和臨床試驗(蘇州BioBay已經是全國頂尖藥企聚集地)。
- 半導體:上海負責設計和銷售,蘇州負責制造(蘇州的芯片封測產業全國領先)。
甚至,連外企都在偷偷用這招。蘋果的研發中心在上海,供應鏈在蘇州;微軟亞洲研究院在上海,部分工程團隊在蘇州。
調侃時間:李斌的“高鐵人生”。
李斌這兩年最大的“副業”,大概是“高鐵代言人”。網友統計,他一年有1/3時間在高鐵上,以至于蔚來車主都調侃:“斌哥,要不蔚來下一代車型就叫‘蔚來高鐵’吧?”
如果蔚來總部放在蘇州,李斌的生活質量會直接飆升:
- 現在:上海→合肥,2小時高鐵,下車直奔工廠,開完會再趕回上海,累到在高鐵上睡著,被拍成“悲情創業英雄”。
- 如果換成蘇州:上海→蘇州,30分鐘,還能在車上瞇一會兒,下車精神抖擻,晚上甚至能回上海陪家人吃飯。
這哪是雙城記?這簡直是“同城生活”。
結論:未來屬于“上海+蘇州”。
中國企業的終極形態,不是“單核”,也不是“多核”,而是**“上海+蘇州”這樣的黃金組合**——一個負責高大上,一個負責接地氣;一個負責講故事,一個負責搞生產。
合肥的成功,證明了“雙城模式”可行;但蘇州的存在,證明了“雙城模式可以更輕松”。
所以,各位企業家們,別學李斌天天跑合肥了。高鐵票很貴,時間更貴,何必折騰自己?
(您的慷慨打賞,積極評論、轉發、點贊是我不竭的動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