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本報記者袁藝
眼下,北京已進入楊柳飛絮高發期。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今年,本市又有一批專治飛絮的“黑科技”投入使用,如能把飛絮“粘”在樹上的凝絮劑、能像吸塵器一樣拎在手上的“吸絮機”,借助創新研發的新產品,助力楊柳飛絮防治。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揭榜掛帥”課題團隊和北京市科技計劃有關團隊,目前正在研發楊柳飛絮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裝備創新和場景式應用,科學推進楊柳飛絮綜合防治。
高壓噴灑凝絮劑減少飛絮飄散
楊柳飛絮是楊柳樹種子傳播和繁育后代的一種生理現象,是植物自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北京全市范圍內,飛絮期一般從4月上旬到5月下旬,持續50天左右。4月上旬,北京地區的毛白楊最先進入飛絮期,柳絮在楊絮飄飛10天左右開始啟動飛舞季。在飛絮期,每天10時至16時為高發時段。
北青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目前全市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采取多種措施開展精準治理,降低飛絮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努力實現“有絮不成災、不成害”防治目標。此外,今年本市創新研發的凝絮劑等“黑科技”首次投用,助力楊柳飛絮防治。
昨日上午,北青報記者在景泰橋西南角看到,二環輔路上,高大的楊樹整齊排布,空氣中不時有楊絮飄來。只見一臺高壓噴水車緩緩駛來,瞄準樹冠進行噴霧沖刷。“今年我們噴灑的不只是水,里面還融入了稀釋后的凝絮劑。”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王艷春介紹說,凝絮劑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制備的水溶液,在現場兌水稀釋,再結合高壓水槍、霧炮車甚至無人機可均勻噴灑于樹冠之上,使楊柳絮在樹上黏結、收縮,失去飛行能力,進而減少飛絮危害,起到物理防治效果。
凝絮劑藥效持續期長,基本上能持續十天到半個月,它的原理是物理吸附包裹固定。而且凝絮劑為無毒無害、環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機物,在后期經過雨水和光照會自然降解。目前,凝絮劑已在紅領巾公園、北小河公園等地進行了試驗,今年將在城六區、北京城市副中心、順義、密云等地進行大范圍推廣試驗,首都機場高速也將投入使用。
吸絮機快速吸走落地楊柳飛絮
除了凝絮劑,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也是今年首次投用的防治飛絮“神器”。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款黑色長筒狀的新設備有些像吸塵器,吸頭的另一端有紅色網套,可以儲存吸附的飛絮。設備拿在手里非常輕便,只有1.4公斤。
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車少臣介紹,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是科研人員研發的一種只吸取飛絮而不吸取其他物質的小型機器,具有重量輕、吸取和收集效果好、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點。
“目前道路兩側的柳絮采用清掃車噴水方式清理,但居民區和道路角落需要靠人工清掃。由于柳絮比較輕,很難收集,通過控制飛絮吸收機的風量,可以使其將落地的飛絮及時收集,同時節約用水。”車少臣說,該設備今年將在公園、綠地和部分居民區示范應用。
據設備研發單位綠友集團工程師張紅介紹,設備售價僅有五六百元。根據不同場景、不同需求,設備還可配置不同重量的鋰電池,最高可配備重量6公斤、30個工作小時的背負式鋰電池包。養護工人使用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可快速吸走落地的楊柳絮,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多方聯動打造飛絮治理完整鏈條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處長姜英淑介紹,目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揭榜掛帥”課題團隊和北京市科技計劃有關團隊,正在研發楊柳飛絮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裝備創新和場景式應用。
該項目以不同防治場景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將多種前沿技術進行一體化集成,構建適用于核心區、公園、學校及居民區等人口密集區的應用場景,形成“源頭控制、過程干預、末端治理”的完整鏈條,為楊柳飛絮治理提供靈活適配的解決方案。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園林綠化局與市氣象局、市城管委等12個部門協作,將楊柳飛絮防治與安全生產和防火工作、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林地綠地日常養護工作、病蟲害防治工作等深度結合,堅持“應濕盡濕,應掃盡掃”,高標準開展楊柳飛絮預報和飛絮綜合治理。
今年,本市將突出重點區域防治,重點關注居民區、公園、學校等人流量大、關注度高區域,尤其是長安街沿線,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石景山要加大力度清掃、濕化。同時,突出重點時段防治,強化夜間清掃、上班早高峰前及時對前日積存飛絮進行濕化和清掃;在10時至14時果序開裂飛絮高發時段,加大噴水濕化力度;晚高峰前,再次進行濕化和清掃,降低飛絮對市民出行的影響;同時隨時發現飛絮嚴重區域,按照30分鐘反饋的原則,及時開展濕化清掃。
此外,本市還將不斷豐富監測手段、提升監測數據分析能力。利用100處楊柳飛絮專項監測點持續開展楊柳樹雌株果序發育動態變化監測,堅持每日組織園林、氣象專家進行研判,通過園林、氣象等公眾平臺及時發布楊柳飛絮高發期預報,科學指導行業部門及時準確開展防治,提醒市民科學有效防護。(記者 王斌)
來源:北京青年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