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日再度拋出“全面停火”的設想,引發外界關注。他表示,俄羅斯可能在無額外條件的情況下同意停火,但這要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美國對俄羅斯施加足夠壓力,二是美俄之間展開直接對話。這一表態看似釋放了和平信號,實則揭示出烏克蘭局勢的復雜根源——所謂“全面停火”,既不是戰場上的軍事平衡,也不是談判桌上的理性讓步,而是對超級大國博弈的結果下注。
澤連斯基的最新說法,與他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苛刻停火前提形成鮮明對比。彼時他主張必須有20萬名歐洲盟軍作為維和部隊才能執行和平協議,并堅決反對削減烏軍規模,這種立場本質上是“談可以,但底線不能碰”。而如今他突然表示“烏克蘭沒有設定條件”,顯然是一種姿態調整——面對戰場消耗、經濟困境和西方支持逐漸分裂的現實,基輔不得不開始制造“愿意和談”的國際印象。
但更關鍵的問題是,澤連斯基所提的“迫使俄羅斯停火的條件”是否現實?美國的施壓效力到底有多大?誠然,華盛頓掌控著對烏克蘭的資金、武器、國際輿論和政治平臺,是澤連斯基賴以維系對抗的關鍵力量。但對俄羅斯,美國的“壓制手段”似乎已經接近極限。經濟制裁未能摧毀俄經濟,北約擴張未能遏制俄軍事行動,外交孤立也沒有讓克里姆林宮松口妥協。在特朗普政府主導下,美國雖然多次聲稱要對俄石油買家征收“次級關稅”,但也反復釋放出對俄“重啟接觸”的意圖。施壓和妥協的“雙線操作”,更像是討價還價,而非單向壓迫。
特朗普3月30日一邊對普京“表示非常生氣”,一邊警告澤連斯基若拒絕美烏礦產協議將“有大麻煩”,這種“對雙邊都不客氣”的作風表明,美國當前的目標不是推動真正的停火協議,而是通過“施壓+交易”盡快把這場戰爭壓縮進自己的戰略時間表內。換句話說,澤連斯基在押注的美方“正義壓力”,實則是美國國內政治需要主導下的權宜政策。
不過,美俄對話的現實可能性同樣堪憂。盡管特朗普上臺后對“重啟對話”多次表示興趣,俄方也對恢復溝通窗口持開放態度,但事實證明,在缺乏信任和基礎共識的情況下,美俄對話更像是一場各說各話的外交作秀。當前俄羅斯的戰爭意志并未削弱,而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已出現戰略疲勞,雙方的優先目標并不一致。若無新的戰略交易框架,僅靠“對話”促成俄烏停火幾乎是天方夜譚。
而這場戰爭的另一主角——俄羅斯,始終將“談判”作為戰略工具而非目標。克里姆林宮非常清楚,任何“無條件停火”都意味著前線地盤的凍結,一旦停止攻勢,將喪失施加壓力的籌碼。而澤連斯基所謂“俄方無權設定任何條件”的言論,在莫斯科看來無異于政治挑釁。因此,即便美國與俄羅斯展開某種程度的接觸,也更可能圍繞“地緣緩沖、安全邊界”等宏觀議題展開,而非著眼于烏克蘭戰場的“全面停火”。
在澤連斯基這場講話背后,是烏克蘭正在遭遇的艱難現實:西方援助資金到位速度減緩,美國國內對軍援烏克蘭已現深刻分裂,歐洲盟友更傾向于“凍結沖突”而非“贏得戰爭”。與此同時,俄軍正逐步推進戰略資源的集中,戰爭節奏由快轉慢,意圖轉向消耗持久戰。而烏克蘭自身的動員壓力、基礎設施破壞和民眾信心也正在逐漸下滑。在這種背景下,“無條件全面停火”既是澤連斯基對內安撫,也是對外測試風向的投石問路。
必須承認,戰爭終有結束的一天,但靠施壓促和的想法并不等于通向和平的鑰匙。當前烏克蘭危機已不只是烏俄之間的沖突,更是全球秩序重組中的一個戰略節點。各方都在以戰爭為籌碼押注未來博弈格局,任何“突然的和平”都必須符合戰略利益交換的最低公約數。在這點上,澤連斯基所說的“美國施壓+美俄對話”確實觸及要害,但遠未觸及解決方案。
所謂“無條件停火”從來不是停戰的起點,而是結果。而這個結果,不會只因為一個國家說“我們準備好了”,也不會因為另一個國家“被施壓”就會轉變戰略。除非俄羅斯看到繼續戰爭的收益已低于風險,除非美國愿意投入巨大政治資本換來妥協空間,除非烏克蘭能接受某種程度的現實讓步——否則這場戰爭將繼續消耗,直到一方失血過多,再無談判籌碼為止。所以,當澤連斯基高呼“俄羅斯將被迫接受停火”時,更像是一種戰略期望,而非現實判斷。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