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自2018年爆發以來,歷經多次升級,雙方互相加征的關稅已逼近極限。隨著中國宣布對美商品加征50%的報復性關稅,兩國平均關稅水平已分別達到84%和104%,遠超國際貿易體系正常水平。這種近乎“全行業覆蓋”的關稅壁壘,標志著傳統關稅戰已無牌可打。在這一背景下,美國財長耶倫近期釋放信號稱“不排除將中國股票從美國交易所摘牌”,這意味著中美博弈的焦點正從貿易領域轉向更具戰略性的金融戰場。
中美關稅戰的本質是一場“相互消耗戰”。美國試圖通過高關稅削弱中國出口競爭力,倒逼產業鏈轉移;而中國的對等反制則直擊美國農業、能源等核心產業。經過多輪交鋒,兩國貿易規模已大幅萎縮。數據顯示,202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較2018年峰值下降近30%,半導體、機械設備等關鍵領域產業鏈加速重構。當關稅水平突破100%時,商品價格優勢完全喪失,繼續加征已無實際意義。美國此時轉向金融施壓,既是對關稅戰失效的補救,也是對華遏制戰略的深化。
若美國強制中概股退市,短期內將對中國企業造成三重沖擊:
1. 融資渠道收窄:300余家中概股總市值超萬億美元,退市將切斷其低成本國際融資通道;
2. 估值體系重構:美股市場的高流動性和成熟定價機制難以替代,回歸港股或A股可能面臨估值折價;
3. 投資者信心受損:強制退市可能引發國際資本對中國政策風險的重新評估。
但這一舉措也將反噬美國自身利益。中概股每年為華爾街創造數十億美元承銷費和交易傭金,其退市將直接沖擊美國金融服務業。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全球資本可能將此舉視為美國市場“政治化”的標志,動搖美元體系的信用根基。
面對金融戰威脅,中國的反制工具箱已非2018年可比: 科創板注冊制、滬深港通擴容、債券市場國際化等舉措,正在構建更具吸引力的本土融資平臺; 人民幣國際化突圍與中東、東盟等地區推進本幣結算,CIPS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半導體、AI等領域的國產替代加速,降低對西方技術標準的依賴。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2023年已推動147家中概股完成港股雙重主要上市,為潛在退市風險鋪設“安全墊”。與此同時,中國也可能以限制美國企業在華金融業務、拋售美債等手段進行反制,但此類“核選項”的啟用將取決于博弈烈度。
美國對華戰略的核心矛盾在于:既想通過“脫鉤”遏制中國崛起,又難以承受完全切割的經濟代價。中國對美出口占GDP比重已從2006年的7%降至2023年的3%,而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依賴度卻不降反升。這種不對稱依賴決定了金融戰難以像關稅戰那樣單邊推進。
更深層次看,中美博弈正在重塑全球化規則。若金融戰全面爆發,可能加速“平行體系”的形成:一方是以美元、SWIFT為核心的西方金融網絡,另一方是以人民幣、CIPS和區域合作為基礎的新興市場網絡。這種分裂將迫使跨國企業面臨“選邊站”壓力,全球資源配置效率或將倒退。
美國試圖通過金融戰延續對華壓制,但中國已非吳下阿蒙。從螞蟻集團上市叫停到平臺經濟反壟斷,中國始終在強化對資本市場的風險管控能力。當下中美較量的勝負手,不僅在于短期戰術反擊,更取決于誰能率先完成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構建更具韌性的發展模式。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通過單邊制裁阻斷大國崛起的努力,最終只會加速多極化世界的到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