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宣布將遵循市場規律,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量。這一消息迅速引發連鎖反應——4月10日,美國多家電影公司股價暴跌,華特迪士尼單日跌幅達6.79%,華納兄弟探索公司更重挫12.53%。這一市場震蕩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在全球電影產業格局中,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已發生根本性轉變,美國電影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遠超外界想象。
中國已成好萊塢“戰略生命線”
當前中國擁有超過9萬塊銀幕和超過10億觀影人群。去年,中國票房總量達425.02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之位。這些傲人的數字,支撐著一路以來中國市場對好萊塢電影的驚人消費能力——《變形金剛》系列在中國內地收獲41.7億元,《復仇者聯盟》系列收獲86.7億元,《速度與激情》系列更是狂攬96.04億元……美國《好萊塢報道》直言:“中國不僅僅是票房助力,它甚至能決定一部大片是盈利還是虧損。”媒體分析師保羅·德加拉貝迪安也判斷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票房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
更關鍵的是,中國觀眾穩定的影院消費習慣,正在彌補美國本土市場的結構性衰退。隨著流媒體沖擊,北美影院上座率持續走低,2024年的票房比2017至2019年的平均水平降低了20%。反觀中國,春節檔、國慶檔等檔期屢創票房新高。IMAX首席執行官葛方德曾表示:“如果在談論全球電影的未來時不提中國,那就遺漏了最關鍵的一塊拼圖。”
美國電影業深患“中國依賴癥”
中國市場的戰略價值不僅體現在票房收入上。迪士尼在上海、香港建設主題公園,環球影城在北京成功運營,這些都表明美國娛樂產業早將中國視為全球布局的重要支點。其中,北京環球影城2024年收入占全球總收入的16.5%,是僅次于奧蘭多和大阪的第三大收入來源。除了門票,各種好萊塢衍生產品在中國的銷售收入更是不可小覷。
這種深度依賴還體現在美國電影工業體系對中國市場的“主動適配”——劇本創作考慮中國元素,重要角色起用華人演員,取景地也多次轉向中國城市。華納兄弟為《巨齒鯊2》設置中英雙主角,派拉蒙在《變形金剛》系列中植入中國品牌,都是這種戰略調整的明證。美國政府濫用關稅手段的短視行為,無疑將引發對美國電影行業乃至整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反噬。
減少進口美國片是理性選擇
中國國家電影局“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的表態,本質上是遵循市場規律的理性選擇。必須承認的一點是,當前中國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審美疲勞已現端倪。以今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為例,漫威大片《美國隊長4》僅收獲1.04億元,迪士尼真人電影《白雪公主》在中國內地票房更只有區區的927.2萬元。這與過往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相比起來,國產電影在中國內地的熱度則愈來愈高。2024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中,國產片票房占比接近八成。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鬧海》更以超150億元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名。該片還在海外引發關注,推動中國動畫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價值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始終持開放態度。這種精準調控恰恰體現了成熟市場的鑒別能力,更能以“優中選優”的態度,倒逼好萊塢提升創作質量。
全球文化格局處于重構時刻
此次事件暴露了美國文化產業的深層矛盾:一方面企圖通過政治手段遏制中國發展,另一方面又無法割舍中國市場帶來的巨大利益。而中國擁有深厚悠久的文明積淀和發展迅速的電影工業體系,其對好萊塢電影的依賴正在逐年降低。這種依賴降低不僅體現在內容提供上,同樣體現在電影技術本身。例如,當《流浪地球》系列證明中國也能產出世界級科幻大片后,好萊塢的“技術神話”也已被徹底打破。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中國通過調整進口結構,削弱美國電影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同時擴大引進歐洲、亞洲等其他地區的多元電影,恰是推動全球文化多樣性發展的負責任之舉。正如國家電影局所強調的,中國將“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但這種開放絕非對某國文化產品的單向依賴,而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雙向交流。
美國電影股價的暴跌只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當電影市場屢被政治因素干擾,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中國市場為何“不再慷慨”,而是美國為何將文化交流政治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圖將文化產業武器化的行為,最終傷害的只會是自己。中國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不會因美國電影的減少而停滯,但好萊塢若失去中國,喪失的將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戰場。
文|記者 李麗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