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緬甸開展地震救援的多支中國救援隊,于日前圓滿完成任務并陸續回國。貴州省安順市女孩郭國英,通過遠程協助方式,組建“愛援翻譯”緬甸微信群,為救援隊提供翻譯服務。這并不是郭國英第一次提供跨國救援翻譯服務,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她就聯系土耳其會中文的志愿者,為中國救援力量搭建語言橋梁。
面對網絡和身邊親友的紛紛點贊,她認為自己不是英雄,只是個普通人。她說了一番值得細細品味的話:“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何種職業,只要心懷善意和勇氣,就能成為改變世界的一分子。”
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雙腳并未踏出國門,就成為幫助世界、改變世界的一分子。這件跨越國界的善行,內心深處的推動力是什么?過去不可能辦到的事,現在為什么輕易就做成了?
答案是很顯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孕育了樂善好施的中國人,愿意不辭辛勞、不分國界地伸出援手。中國對外援助的擔當,為中國人參與國際援助帶來了更多機會,加上互聯網便利,讓普通中國人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參與其中。
仁愛文化氤氳凡人善舉。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仁愛,主張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與人友好相處,甚至心胸要寬廣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形成了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貴陽出租車司機余太湖,“討書”十余載,為山區學校捐獻了100多個愛心圖書室;廣東陽江老人李霞,生前向困難人士捐款20多萬元,去世后家人將她留下的6萬多元悉數捐出;見義勇為、街頭救人、拾金不昧、送迷路小孩到親人身邊等等,外賣騎手演繹著一個個暖心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共同精神家園,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當國外遭遇災難,哪怕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都會條件反射般付出力所能及的幫助。
對外援助播撒中國大愛。75年來的對外援助遍布全球,中國大愛溫暖了世界。以青蒿素為核心的大規模國際抗瘧援助,累計提供青蒿素藥品數十億人份,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就有約2.4億人受益;從中國引進雜交水稻后,布基納法索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基本實現大米“零進口”;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雷衍東、徐明醫生,在所羅門群島一年時間用掉15萬根銀針,診療患者8600余人……
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看到了奮進、開放、勇于擔當的中國,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情懷。國家對外援助有大擔當,中國人就有更多機會為世界奉獻自己的知識技能。
互聯網便利,讓不出國門的普通中國人也能參與幫助世界。中國現在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村村通寬帶,哪怕是身處偏遠村寨的農民,也能通過互聯網連接世界。郭國英雖然在貴州,但通過電話和互聯網,就能攜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中國救援人士在國外開展救援提供翻譯服務。“每一次救援,我都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貴”,當這樣樸素的惻隱之心,與便利的互聯網相遇,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就演繹了助力國際救援的故事。
唯有“贈人玫瑰”,才體會到“手留余香”究竟有多香。因為中國人的援助,越來越多的緬甸民眾對中國抱有好感,很多緬甸人對中國救援醫療隊表達謝意。2023年土耳其地震,“謝謝你中國”在土耳其刷屏,以此感謝中國的援助。
緬甸地震和土耳其地震的救援,郭國英都參與其中,她因為付出而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誠如她所言,她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但從她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能夠給世界帶來更多的亮光和溫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伍少安
編輯 金 妮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