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廣東省新聞辦與省教育廳舉行廣東省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介紹說,今年,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堅持“先行先試”理念,集中組織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專家、中小學信息科技骨干教師協同研制了廣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分別是“兩大素養框架”-《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1”個課程綱要-《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據林如鵬介紹,在“2+1”方案中,廣東省的課程綱要在課時安排、資源開發和平臺支持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比如課時方面要求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要求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后服務,一體化實施,防止重復交叉。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兩周一課時,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創新。
同時,課程綱要提出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建議采用成長記錄袋、學習活動記錄表、學習數據、作品評價、量表測量等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鼓勵各地探索將人工智能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并加強對人工智能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訓等方式充實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隊伍;鼓勵各地加大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將人工智能課程普及納入財政預算,支持資源開發、教師培訓、硬件設施建設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
“‘2+1’方案從目標層提出了師生素養框架,明確了師生素養能力坐標,從路徑層制定了《課程指導綱要》,提供了從課程到課堂的實施路徑。解決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標可依、有課程可用、有教師可教’的問題。”林如鵬說。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實習生 孫慧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