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2025電視劇導演高級研修班(上海站)”在青浦區朱家角古鎮開班。作為國內電視劇導演領域的高端培訓項目,此次上海站活動以“實戰賦能、創新破局”為核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導演、編劇及行業從業者參與。當天上午舉行的開班儀式上,一場名為“潮涌江南 角里花開——中國名導進朱家角”的圓桌會議率先拉開帷幕,鄭曉龍、閻建鋼、林楠、王麗萍、李星文等業界嘉賓齊聚一堂,共議行業挑戰與未來方向,也為上海探索影視產業新路徑提供了諸多建設性意見。
重磅導師,親自剖析“爆款”的秘訣
首期“電視劇導演高級研修班”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5個月后,研修班移師我國影視制播行業的重鎮——上海。本期研修班由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指導,青浦區委宣傳部、青浦區文旅局、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聯合主辦,導師陣容延續首期北京班的“頂配”標準,由會長鄭曉龍和副會長兼秘書長閻建鋼領銜,鄭曉龍、李星文、王小平、毛衛寧、林楠、周新霞、霍廷霄、鮑德熹、陳敏正、張升、閻建鋼共11位導師,將先后教授導演、編劇、剪輯、美術、攝影、造型、視效等專業課程以及行業趨勢等相關知識。這些導師,無一不是行業翹楚,像攝影課就特別邀請了享譽全球的華人攝影大師鮑德熹主講,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則將主講美術課。
鄭曉龍
學時總數為36小時,相比于首期研修班,上海站的課程內容進一步充實完善,圍繞“導演實務、技術前沿、創作經驗、案例復盤”四大模塊展開,亮點多多。鄭曉龍導演的《甄嬛傳》,王家衛導演、鮑德熹掌鏡的《繁花》都是中國電視劇的現象級作品,如今,他們將在課程中親自講述爆款誕生的秘密。鮑德熹透露,他所講述的《繁花》幕后的創作拍攝過程,“很多內容在國內是首次披露”。
他們將在上海合力打造青年影視人才成長的“加速器”。此次上海站的聯合主辦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擁有1300余家會員單位,涉及行業上中下游。國內一線大咖齊聚授課的難得機會,讓研修班名額迅速被“秒殺”。擔任研修班“班主任”的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副會長兼專職秘書長、上海市影視服務機構(中心)主任于志慶表示:“我們此前為全國劇組來上海取景的協調服務,成為全國爭相學習的‘上海經驗’,我們期待如今用頂級資源為青年人才成長服務的模式,也能被廣泛復制,助力滬產電視劇、中國電視劇再上新臺階。”
助力優化,中國影視環境
在研修班正式開課之前,組委會舉辦了特別的“開班儀式”——由鄭曉龍、閻建鋼、林楠三位著名導演和著名編劇王麗萍參與的圓桌會議。資深媒體人、劇集研究者李星文拋出了“現實題材突破與創新”的議題,他們共同交流探討了新時代電視劇敘事和創作的思路和方向,干貨滿滿,直面行業痛點,探索中國影視的提升破局之道。
在交流中,鄭曉龍寄語年輕導演:“作為導演必備的基本能力,就是會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有對人性有更多的了解。某種意義上來說,拍片子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拍的內容才最重要。”
去年的首期研修班上,閻建鋼關于“導演的四門功課”,曾引發廣泛熱議。這次在上海,他說自己很贊同鄭曉龍的觀點,“導演要有感受力、認知力”,這些能力從何而來?他自問自答:“導演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將文字轉變成有魅力的可視內容,所以導演的文學功底如何至關重要,沒有幾千個中外經典文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積累與滋養,只做表演型導演,肯定是不行的。”
林楠則從技術層面,講述了年輕導演需要具備的素質。他說,不少導演被時代淘汰是因為“在現場不愿意喪失話語權,新技術誕生后,他們抵觸新技術的植入和跟進”,但年輕導演因為對新技術有熱情,就能有先天優勢,“人類的本質區別是能使用工具,技術就是工具,所以新導演應該用很大的熱情擁抱新技術”。
王麗萍
王麗萍曾經創作過很多的爆款,她的作品成功,是因為她堅持了自己一直強調的一個原則——好故事需要捕捉時代情緒。怎么捕捉?她說,“編劇要有堅持的勇氣和力量,更要勤奮”,“編劇要積極下基層、感受生活,也要勤動筆,只要有空就多下筆去寫,去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態度”。她自己也是這么做的,如今,她已經練就了哪怕坐飛機高鐵,也筆耕不輟的習慣,她笑著說:“我會調小字號,防止隔壁座位的人‘偷看’,其實,這樣的創作特別有趣。”
反映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是文藝創作的核心任務。新時代的發展會帶來新人、新事、新觀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思想發現和藝術發現,這些都是優質影視作品創作的源泉,名導名編劇的真知灼見,讓現場數百名行業嘉賓聽得相當投入。
原標題:《2025電視劇導演高級研修班上海開班,鄭曉龍閻建鋼領銜護航青年人才成長》
欄目編輯:江妍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孫佳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