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政壇掀起了一場波瀾洶涌的貿易風暴,這把破壞性的大刀正朝向全球各個經濟體,而臺灣地區(qū)則被夾在風暴中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策,以“對等關稅”之名,實際上是針對不同國家量身定做的經濟武器,精心設計的關稅壁壘高得讓人咋舌。中國被推到了一邊,承受了34%的高額關稅,與此同時,歐盟與東盟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下一步就迎來自己的“至暗時刻”。
然而,真正狼狽不堪的恐怕要數臺當局了。美國對臺灣地區(qū)征收32%的高額關稅,這一數字無異于給臺灣經濟來了個致命沖擊波。賴清德政府瞬間被藍白陣營口誅筆伐,“大罷免”運動如同秋風掃落葉般迅速失去了動能。坊間一片哀嘆聲,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這32%的稅率與臺當局的預估相去甚遠,完全暴露出對美方政策的“無知”。
這個令人頭痛的數字,對臺灣地區(qū)經濟是一座需翻越的高山。在短期內或許還能勉強應付,但長遠來看,顯然不成氣候。在這個全球經濟體互相角力的時代,如此沉重的關稅負擔無疑是一塊絆腳石。而且,民進黨慣用的“金元外交”這回也碰了釘子,西方政客們豈是那么容易被打發(fā)的?結果不僅沒有換來期待中的支持,相反,新的關稅直接給臺灣地區(qū)經濟雪上加霜。
賴清德也許沒想到,他對特朗普的熱情表態(tài)和多次踏過兩岸關系紅線的舉動,非但沒有換來美國的特殊待遇,反倒迎來了更多的經濟壓力。從臺積電向美國轉移產能,到增加防務預算的“忍痛割愛”,就算再怎么諂媚,面對冷酷的關稅政策,也只能感嘆自己棋差一招。
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呢?因為特朗普這位美國總統(tǒng),只在乎短期回報,根本顧不上長遠利益。拋開政治不談,特朗普在乎的是眼下的“快錢”,而非未來的“賬面清單”。
美國的高級內閣成員們雖心思復雜,但他們深知島內目前的處境,因此才特意在名單中將臺灣列為“國家”,給出一記響亮的耳光后,又塞上一個“甜棗”。這樣的政治游戲,對于支持“臺獨”的勢力來說,只要有個名分上的肯定,這些錢花得就不冤枉。然而,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對此毫不含糊:“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我們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臺獨’有發(fā)展空間。”
特朗普政府的舉動,或許讓賴清德有所顧忌,迫使他暫停對藍白陣營的“大罷免”運動以穩(wěn)住大局。但從長久看,這只會加速臺灣經濟的滑坡,加劇賴清德政府的尷尬處境。尤其是在大陸與國民黨的對話中釋放出積極的經濟合作信號,這就注定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將朝著平和統(tǒng)一的方向更進一步。
現在臺灣地區(qū)面對的,不只是經濟的逆風,更是一場戰(zhàn)略定位的迷茫。夾在中美之間的臺灣地區(qū),想當好棋盤上的“戰(zhàn)略棋子”,卻發(fā)現自己成為博弈中的犧牲品。美國的“工具化”策略、臺灣地區(qū)經濟的脆弱結構,以及中國“一中原則”的嚴格堅持,共同構成了臺島當前面臨的三重困境。
說到底,臺灣地區(qū)所需要的,是清晰的戰(zhàn)略視野與自主的經濟決策能力,而不是在大國間的角逐中淪為“戰(zhàn)略孤兒”。留給賴清德選擇的時間并不多了,只有在理性的基礎上重新審視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或許臺灣地區(qū)才能找到一條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