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黃李哲 陳若敏
當基因編輯的精密儀器與孩童天真的提問相遇,醫學人文的種子便在科學與實踐的土壤中悄然萌芽。近日,溫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與管理學院與甌江實驗室科普教育研學基地聯合開展“WE來探索計劃”主題研學活動,30名醫學人文實踐創新項目組成員在院黨委副書記鄭君翊的帶領下走進甌江實驗室,深入醫學前沿領域探索職業發展路徑。甌江實驗室科普教育研學基地負責人鄭紅、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醫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工作人員出席本次交流會。
“原來科研不是高墻內的神秘領域,它就藏在解決問題的細節里!”在生長因子研究實驗室,一名學生觀摩基因編輯技術時發出感慨。活動中,學生們走進智能醫療設備研發中心等科研一線,通過科研人員對閃光助眠儀、納米材料等成果的生動講解,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認知。
午后,《人體疼痛探索》研學課程在全景展廳開講。三名項目組成員化身“課程助教”,帶領幼兒園小朋友以“科學小偵探”的身份開啟“疼痛王國”的探秘之旅。孩子們通過科學家的趣味科普,觀察動物實驗模擬,在互動中理解生命感知的奧秘。學生助教孫晶晶分享道:“當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問‘為什么傷口會痛’時,科學家用童話語言拆解專業知識,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醫學不僅是技術,更是與生命對話的藝術。”
醫學不僅需要精進的技術創新,更需要跨界思維打破學科壁壘。鄭君翊強調,學生不僅僅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加入研學項目的開發中,更要實現從‘體驗者’到‘共創者’的身份轉變,通過雙向賦能激活醫學人文與科技創新的“化學反應”。
活動期間,雙方舉行“就業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聘任鄭紅為我校“創新創業校外導師”與我院“就業指導校外導師”。雙方將互相發揮優勢資源,協同推動科研成果向中小學科普資源轉化。
交流環節,鄭紅結合醫療健康行業趨勢,詳細介紹了研學基地的特色研學項目。她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科學成果研究的轉化,讓‘高冷’科技變得有溫度、有故事。
未來,溫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將和甌江實驗室科普教育研學基地深化“課題共研、資源互通、人才共育”長效機制,不斷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受訪者供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