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國首輛電動汽車“遠望號”誕生;13年前,新能源汽車年產首次破萬輛;如今,年產突破千萬輛,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消費國、出口國。
時間坐標軸連接起“首個”與“之最”,就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史。“首個”具有開創性,“之最”體現高水平。由此觀之,推動創新發展,就是讓更多“首個”橫空出世,進而茁壯成長,直至登頂“之最”的過程。
萬事開頭難。催生“首個”,政策要有前瞻性、超前性。創新常常是挺進“無人區”,意味著前途未卜、風險重重。政府要當好“助產士”的角色,建好科創的“苗圃”,提供產業、企業“邁出第一步”的“第一推動力”。培厚創新土壤,營造良好環境,才能讓“點子”變成“金子”,讓產品形成產業,讓試點全面鋪開。
創新是場“競逐跑”。如果說“首個”是“從0到1”,“之最”就是“從1到N”。打造“之最”,政策要有系統性、連續性。30年磨一劍筑夢中國空間站,3000家單位協同攻關推動探月工程,三代人接力讓庫布其“綠進沙退”,成就“中國之最”的密碼,正在于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看準了就抓緊干,干起來就別亂改,善始善終才可能善作善成。
向歷史縱深處看,我們之所以能不斷打破“見頂論”“停滯論”,打開事業新天地,開辟發展新境界,就在于我們能持續除舊布新,催生一個個“首個”;就在于我們能聚沙成塔,不斷產生一個個“之最”。
新疆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養殖三文魚,其間技術不斷迭代,如今有望成為全國最大三文魚養殖省份,書寫“內陸腹地成為魚米之鄉”的動人故事;鋼鐵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山東日照鋼鐵這家民營企業,獨辟蹊徑從生產“大路貨”轉為研制“精品鋼”,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高質量超薄帶鋼生產基地,為“傳統產業向新而行”寫下注腳。
保持銳意進取,于無路處闖新路,于平地上起高樓,我們的發展將持續向上向前,永無止境。
茂密森林中,巨樹拔地參天,林木競相生長,林下氣象萬千,形成一片共生共榮的和諧生態。同樣,“首個”與“之最”持續涌現,離不開良好生態——對創新的鼓勵,對失敗的包容,對企業的關心,對人才的獎掖。多一些陽光雨露,少一些拔苗助長,多一些培土施肥,少一些急于求成,才會有萬木競秀,才會不斷給人驚喜、創造奇跡。
從首次月背采樣返回、首款干細胞治療藥品上市的科技突破,到高鐵首次全產業鏈“出海”、首個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揭牌中的產業變革;從培育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到發展新品首發、區域首店等首發經濟……神州大地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持續為中國發展開辟新賽道、拓展新空間。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們就能把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90年前,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深情矚望:“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先輩的理想,我們已經實現,我們仍將努力。
原標題:《從“首個”到“之最”(人民論壇)》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程沛
本文作者:人民日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