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年秀林的萌發新綠,到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的“零碳大廈”,春日里的河北雄安新區,“綠”意隨處可見。在這座承載著“千年大計”的現代化新城,綠是一種顏色,也是發展理念。
“先植綠、后建城”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當這座新城的規劃編制還在進行時,“千年秀林”就已工程啟動,雄安新區開始大規模“植綠”。
雄安新區設立8年來,這里已實現從“一塊地”到繪就“一張圖”、再到建起“一座城”的華麗蝶變,累計造林48.1萬畝,綠化面積達74.1萬畝。
春日里的白洋淀,春風吹拂下微波蕩漾,淀邊柳樹已添新綠,淀內蘆葦也吐出了綠芽。經過生態修復治理,目前白洋淀水質提升并穩定保持在Ⅲ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雄安新區的綠,不止于林和淀,還有城市公園。雄安以水潤城,打造公園城市,悅容公園、金湖公園、郊野公園早已建成投運,中央綠谷等大批園林工程每天吸引著民眾賞花觀景。“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游園”的規劃愿景正成為現實。
3月31日傍晚,雄安新區悅容公園景色。中新網記者 韓冰 攝
綠色低碳成為建筑“時尚”
雄安站,是雄安新區開工建設的第一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如今,每天都有大量客流通過這里,往返北京和雄安。
距此數百米的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頂部滿鋪了光伏板,中間部分鋪有光伏發電玻璃。中鐵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管理部機電設計經理張文亮告訴記者,這里通過光伏發電系統,將太陽能轉換為電流,每年總發電量可達25.25萬千瓦時,實現建筑電力能源的自給自足。
該項目的綠色低碳還體現在地源熱泵系統。張文亮說,通過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作為冷熱源,為展館提供了供暖和制冷服務,夏天將室內熱量排至地下存儲,冬天再將地下熱量取出供室內使用,可有效維持排取熱量和地下生態環境平衡。
從已建成投用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到正采用3D打印技術建造的“雄安之翼”大劇院,再到剛運營的雄安體育中心,在雄安的城市建設中,綠色低碳的建造技術被廣泛應用。
“在雄安新區,建設低碳和零碳的高星級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一種建筑時尚。”張文亮說。
圖為3月22日記者探訪雄安體育中心,這是雄安新區首個近零能耗場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
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綠色,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鮮明底色,也是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之一。無論是當地率先培育發展的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產業鏈,還是前瞻布局的生命科學、未來能源、未來產業科技服務三大新增長領域,都避開了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領域。堅持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的雄安新區,正努力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
雄安的綠色發展,也體現在“無廢城市”建設上。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從規劃建設初期就融入“無廢城市”理念的試點城市,這里有焚燒垃圾轉化成熱能、電能的“無廢”場景,也有編制全國首套“無廢城市”主題教育讀本的傳播實踐。
據了解,雄安新區致力于在多場景構建“無廢細胞”集群,截至2024年底已開展建設各類“無廢細胞”633個,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格局。
從小在白洋淀畔長大的李維說,在雄安綠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為了白洋淀水質更好,村民生活垃圾多年前已實現日產日清。“淀中村、淀邊村生活污水也實現了有效收集處理。”(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