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網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和共病已成為威脅人群健康的主要問題及致死原因。共病對個體和群體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高度關注。近日在四川宜賓召開的呼吸和共病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會議暨2025年學術部署會上,來自全國的頂尖專家針對這一醫學難題開出“科研處方”。
??“共病即多種健康問題或疾病存在于同一個體的狀態,共病研究是現代醫學面臨的新問題與未來研究方向,‘知其重要,未悟其道’,但全球對共病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呼吸和共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王辰院士表示,隨著疾病譜系擴大和慢性病年輕化趨勢,全球醫療系統正面臨“多病交織”的新困境。
臨床醫生常遇到這樣的場景:糖尿病患者因同時服用心血管藥物影響血糖控制,腫瘤患者因基礎疾病限制治療方案選擇。王辰認為,傳統的動物實驗和一般臨床研究難以完全模擬人體內的共病情況。共病不僅僅是一種疾病,是多種健康問題或疾病在病因、易感性、病機、干預和轉歸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復雜現象,這種相互作用深刻影響著疾病的發展進程和患者的整體預后。
針對共病研究的特殊性,王辰提出一種創新研究范式,即以人體作為基本功能單元進行研究,開展大規模人群的多維、多元、長程觀察,明確共病的病因、病機、病象、干預和轉歸。
王辰表示,一是要堅持“功夫在病外”的研究哲學,跳出單病思維,關注疾病間相互作用;二是倡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數學、生物學、臨床醫學的深度融合;三是通過整合人群調查、實驗研究、信息科學和動物模型四大技術路徑,從表型觀察到轉歸追蹤展開全面研究。
呼吸和共病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會議暨2025年學術部署會現場,呼吸和共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王辰院士致辭。(主辦方供圖)
作為共建單位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羅鳳鳴表示,醫院將全力支持呼吸和共病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提供生物樣本庫、多模態影像平臺等核心資源,助力科研攻關。
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主席邵峰院士指出,當前共病研究需建立跨器官、跨系統的創新研究范式。他呼吁實驗室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呼吸疾病共病的共性機制和靶點,開展深入連續的研究工作。
在“大咖論道:共性機制與干預靶標”環節中,與會專家圍繞共病共性機制與干預靶標展開熱烈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未來研究應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解析復雜的生物互作,從而實現共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開啟的人生隊列研究科學工程,是推動醫學衛生由“以疾病為原點”向“以健康為原點”、由“關注單病”向“關注共病、病人”、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科學路徑。同時,基于生物傳感的可穿戴設備與閉環給藥系統的發展,為實現共病的動態監測與精準干預提供可能。王辰表示,實驗室將強化數據驅動在共病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平臺,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據介紹,呼吸和共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于2023年3月由科技部批準建立,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院士、杰青等在內的30余名高水平專家。(記者李恒)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