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天橋是民俗藝術(shù)的發(fā)祥地,作家舒乙曾說,“老北京人都知道,天橋有雜技,那是北京的雜技之鄉(xiāng)。”位于現(xiàn)在北京天橋演藝區(qū)的萬勝劇場,更是北京著名雜技表演場所,4月3日至10日,北京雜技團出品的音樂劇《扶搖直上》在這里上演,為這個古老劇場建立起與音樂劇的連接,也為雜技這個象征著老天橋、象征著老北京的傳統(tǒng)技藝,尋找與現(xiàn)代觀眾匹配的審美契合點。

音樂劇《扶搖直上》講述的是一個古老雜技團的興衰故事。曾憑舞獅絕技名震四方的青獅雜技團,在當代演藝市場上經(jīng)營艱難,演員們也十分懈怠。年輕的團長阿姜希望振興雜技團,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辦法。這時,另一雜技團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帶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來到青獅雜技團,這支雜技團到底會分崩離析,還是會找到新的方法勇闖舞臺,懸念也逐漸展開。
濃郁的搖滾風音樂開頭,奠定了《扶搖直上》全劇的音樂風格,23首以搖滾樂為基調(diào)的原創(chuàng)歌曲貫穿全劇,洋溢著青春熱血,也偶有年輕人的小叛逆,講述著青獅雜技團中每一位雜技演員的故事,也展開阿姜和大勇各自背后的人物線索。全劇由11位科班出身的音樂劇演員和9位專業(yè)雜技演員共同完成。同一主要角色由一位音樂劇演員和一位雜技演員共同扮演,穿著同樣服裝、擁有同樣造型的雜技演員,在場景或燈光切換中與音樂劇演員完成調(diào)換,進行“難、奇、絕、美”的雜技表演。

《扶搖直上》使用了舞獅、綢吊、空竹、鉆圈、球技、草帽等雜技技藝,其中許多技藝是為劇情服務(wù)。劇中女主角阿姜就設(shè)定為綢吊演員,她一心振興青獅雜技團的堅韌心態(tài),通過綢吊的力量感外化展現(xiàn);她身為團長卻不會雜技團最為著名的舞獅絕技,也成為劇情發(fā)展的推手之一。
不過,《扶搖直上》用極大篇幅講述雜技團的故事,可劇中真正的雜技表演并沒有想象中多。但這恰恰是該劇值得肯定的優(yōu)點,因為《扶搖直上》在用完整的音樂劇思維講故事。劇目故事架構(gòu)、人物設(shè)置、劇情鋪展,以及歌曲的敘事與抒情功能,都在按照音樂劇的思維展開。北京雜技團出品這部音樂劇,是為了拓展雜技的市場,只有運用真正的音樂劇思維,才能做到吸引音樂劇的粉絲,借戲劇觀眾的體量,向雜技“引流”。
這就必須提到北京雜技團的初衷。此前,該團曾直面演出市場的變化,推出幾部雜技劇,嘗試用雜技技藝本身講故事,為受眾逐漸萎縮的雜技市場破局。值得一提的是,《扶搖直上》的臺詞不乏尖銳地提到,這支曾經(jīng)久負盛名的青獅雜技團現(xiàn)在“票房不行了”,單體雜技表演被人說是“炒冷飯”,觀眾審美在與時俱進,雜技沒人看了。這些臺詞真實得讓人覺得“扎心”,但劇中的青獅雜技團敢于把它說出來,也敢于在演藝市場變革中不斷謀求改變,戲里戲外相互對照,北京雜技團也正是直面這些市場變革,才有了《扶搖直上》,這部音樂劇已然成為一個古老雜技團的轉(zhuǎn)型自白。
北京雜技團一邊嘗試拓寬觀眾群,一邊嘗試用更戲劇化的形式探索雜技的運用。或許有一天,雜技的受眾會因此擴大到整個戲劇人群,又或許有一天,雜技的舞臺表意功能被發(fā)現(xiàn)、被認可,成為各大舞臺劇中亮眼的一部分,那也為雜技不斷提供破圈的機會。而這,正是北京雜技團通過音樂劇《扶搖直上》不斷探索和尋求的方向。希望《扶搖直上》可以繼續(xù)打磨、適當精簡,通過音樂劇的形式將雜技帶進年輕觀眾的視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韓軒,方非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