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還未到,有些游客就先被酒店、民宿老板的“神操作”敗了興致。日前,“提前兩個月訂酒店五一住不了”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網友小丁在社交媒體上無奈地分享了自己的糟心經歷:“我們所有行程都定好了,平臺打電話告知酒店無法接待,我們都傻了。現在再去重新訂,酒店價格高了不少。”在評論區,還有大量網友紛紛吐槽自己遭遇了類似情況。很顯然,商家這種坐地起價的行為,不僅是對契約精神的肆意踐踏,更是在文旅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給當地的旅游形象埋下了一顆信任危機的“定時炸彈”。
商家毀約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自精心算計的違法成本。盡管較之前些年,在此類單方毀約事件中,消費者的維權渠道更多了、獲得補償的機會也更大了,例如多起案例中,消費者就“酒店毀約”向平臺舉報后,獲得了“退一賠三”,即支付消費者實際損失3倍賠償。但在“五一”期間,即便賠償3倍,可能商家轉手仍能賺取不菲差價。這種“割韭菜”式盈利模式,本質上是鉆了法律法規漏洞,踏上了所謂牟利快車道。更令人憂心的是,某些平臺方似乎也默許此類行為,在諸如“系統故障”等原因的遮遮掩掩之下,對商家此類伎倆也聽之任之。
那么,如何才能根治假日經濟中的“酒店刺客”?構建多方聯動的治理生態或許才能治標又治本。其中,監管部門不妨引入“價格熔斷機制”,對節假日房價設置動態漲幅上限;建立“黑名單實時曝光臺”,讓失信商家在文旅市場寸步難行;平臺方則應開發使用諸如“價格異動預警系統”等技術手段,當監測到同一房源頻繁退訂時自動觸發熔斷。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遭遇此類問題時,不僅要保留好相關證據,依法進行索賠,更要用“用腳投票”的實際行動來表明態度。要相信,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失信者終將自食惡果。
一段時間以來,從淄博燒烤的火爆出圈,到天水麻辣燙的聲名遠揚,中國文旅市場正經歷著一場從單純追求流量到注重口碑經濟的深刻蝶變。如今,年輕游客們熱衷于用“特種兵式旅游”來感受城市的溫度,社交媒體也成了文旅品牌傳播的“巨大功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短視的宰客行為都可能迅速發酵,演變成一場城市形象的災難片。
這個“五一”,人們期待的不只是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更渴望看見文旅市場完成從“流量收割”到“信任經營”的認知升級。畢竟,在越來越多游客愿意用更多預算為優質體驗埋單的時代,誰再把消費者當“新韭菜”,誰就有可能被時代“連根拔起”。毫無疑問,唯有秉持誠信經營的理念,以消費者心為心,才能讓文旅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大做強這道“文旅大餐”。
(沈蕾)
上觀號作者:交匯點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