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為“情緒價值”買單。在籃球圈內,既能滿足粉絲的需求又存在一定投資價值的“球星卡”悄然興起。在二級市場的追捧下,一張稀缺的球星卡可帶來相當可觀的利潤。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動起歪腦筋,謊稱自己有渠道能夠拿到球星卡貨源,以此騙取錢財。近日,北京三中院就審理了一起通過某二手平臺交易球星卡的合同詐騙案件。被告人詐騙多人61萬余元,被判有期徒刑6年。
2023年4月至12月間,被告人李某在沒有實際貨源的情況下,通過某二手交易平臺發布信息,謊稱有貨源對外售賣球星卡。
在交易過程中,李某為避開平臺監管,以可以打折銷售為理由,要求被害人不要在該二手平臺下單,而是通過微信與其簽訂買賣合同,之后以本人或其朋友親屬銀行賬戶直接收取被害人預付錢款。
李某在約定期限內一直未能交付球星卡,在被害人的催促下,李某以編造商品清關事由、提供虛假物流單號等方式拖延發貨或虛假發貨。
李某采用上述方式騙取多名被害人在北京市朝陽區、天津市濱海新區等地支付定金、貨款等共計人民幣61萬余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錢款,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故以合同詐騙罪判處李某有期徒刑六年,并責令退賠被害人經濟損失。
法官提醒,除以上案例之外,近期多地警方通報,某體育論壇版主通過偽造證書詐騙多名卡迷,涉案金額超80萬元;某直播平臺主播以“海外代購未拆封盒”為名卷款跑路……這些真實案例揭開了球星卡交易市場的套路。當收藏熱情遇上精心設計的騙局,也需要大家不斷提升防范意識。
此外,二手交易平臺上的賣家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為切實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一方面平臺應加強對賣家的審查力度,準確識別并防范交易異常行為,及時響應相關投訴;另一方面,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球星卡時應提高警惕,切勿輕易相信所謂的“代購”,不要讓交易行為脫離平臺監管,避免上當受騙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對于發現虛假銷售的情況,應及時舉報或報警。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戴幼卿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