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中成 王攀 阿壩觀察 劉文佳
“每年3月,黑頸鶴遷徙歸來后,都會特意到如科巡護屋外‘打招呼’。”4月14日,在“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若爾蓋專場現場,若爾蓋濕地管理局局長丹秀分享起當地牧民從草原“使用者”向“保護者”轉變,守護黑頸鶴的故事。
發布會現場
如科夫婦是若爾蓋保護區本地居民,加入濕地管護隊伍后,守護這片濕地已達14年,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唯美畫面。丹秀透露,通過持續努力,若爾蓋生態不斷向好,若爾蓋縣先后獲得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四川省重點生態屏障縣、四川省集約節約發展先進縣、花湖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等諸多榮譽。“現在生態環境好了,一級保護動物由9種增加到17種,黑頸鶴數量由原來的407只增長至2500只左右。”
若爾蓋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核心區,也是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的主要區域,涵蓋了若爾蓋縣90%的沼澤濕地,黃河148公里的干流,85%的黑頸鶴繁殖地。在創建過程中,若爾蓋建立“專班+專員”創建服務機制,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近年,若爾蓋堅持保護與治理并重,組建四川首支“黃河護河隊”,深化“草原是我家·保護靠大家”系列活動,持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域治理,投資23.04億元,大力推進若爾蓋歷史上規模最大、群眾參與度最高的濕地修復、草畜平衡、控鼠治沙、岸線治理、治傷治亂的“山水工程”,修建黃河干支流防護帶263公里,草原植被蓋度達到85%,花湖面積由215公頃擴大至650公頃。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