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當日,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在北京舉行2025年世界氣象日活動,中國氣象局園區面向社會開放。中國氣象局還發布了2024年中國十大氣象科技進展、《全球氣象發展報告2024》。
▲中國氣象局園區開放活動現場
2024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復合型災害強度大、影響范圍廣。中國氣象局表示,今年世界氣象組織將“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確定為世界氣象日主題,凸顯了早期預警對于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鍵作用,以及國際氣象界在全球合作保障天氣氣候安全方面的深切期待。
入選2024年度“中國十大氣象科技進展”的有:建成天氣氣候一體化的全球和區域大氣模式原型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首次實現全球氣候預測,自主發展的中國氣象局區域化學天氣數值預報系統(CMA-CW v1.0)率先建成,融合深度學習、物理約束和數值模擬的一體化臺風強度預報方法取得新突破,中國氣象局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實現國產替代,原創架構天氣預報AI大模型實現業務化,第一代“全鏈路”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成,云微物理方案的改進及在天氣與氣候模式中的應用,跨異構超算的全球公里級氣候海洋模擬:LICOMK++性能可移植與科學試驗雙突破,揭示東亞旱澇事件驅動新機制提升多時空尺度預測技巧。評選工作由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牽頭組織。
《全球氣象發展報告2024》指出,我國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取得顯著進展。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風清”、人工智能臨近預報系統“風雷”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節-季節預測系統“風順”在我國氣象業務領域實現落地。
報告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迅猛發展,正在重塑氣象行業未來格局。地球系統模擬物理方法與“物理、數據混合驅動”方法并行發展;小衛星、無人機氣象探測及其數據應用日益活躍;氣象服務向基于影響的決策服務和基于位置的定制化服務加速延伸;數字基礎設施向數字孿生領域深度轉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人工智能大模型、小衛星觀測、無人機探測、全民早期預警、氣象服務經濟效益、數字孿生地球等成為年度熱詞。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氣象局還宣布首屆全國大學生氣象科技創新大賽以及2025年度“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活動正式啟動。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北京報道
編輯 張莉 責編 李彬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