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暢(南京師范大學)
近日,中核集團發布一則招聘推文“我們收到1196273份簡歷!”并且配上“星星眼”表情引發廣泛關注。隨后,官微發布《感謝每一份信任,謹記每一份責任》回應稱,人才是第一資源,中核集團2025屆校園招聘共提供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每位學子可以平行投遞20個崗位,以期實現崗位需求與人才特長、意向的精準匹配。
短短一句話,配上龐大的數字,看似是企業實力的彰顯,也折射出某些企業在人才觀念上的認知偏差。當企業以簡歷數量為榮時,是否想過,這些數字背后是多少個求職者的期待?每一張簡歷背后,都承載著一個具體的夢想。求職者的數量,何時成了企業炫耀的資本?
面對求職困境中的年輕人,需要的不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溫暖的人文關懷。企業的責任不應止于“篩選”,更應在于“培育”。招聘不是一場零和博弈,而是社會資源的再分配。真正的企業榮耀,不在于多少人“求而不得”,而在于讓每一個人才“得其所哉”。企業應當優化篩選機制,提供清晰的成長路徑,讓招聘成為人才與企業的雙向奔赴。更重要的是,企業應該幫助年輕人發現和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用冰冷的篩選標準否定他們的可能性。相比之下,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強調“尋找同路人”的誠意,福耀玻璃“匠人計劃”注重技能傳承,這些案例展現的才是健康的人才觀:招聘不是施舍,而是共同成長的邀約。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重建多方責任共同體。政策層面應鼓勵職業教育、靈活就業,為年輕人拓寬賽道;社會層面需打破“唯學歷論”的桎梏,認可多元化的成功標準;而企業,則應更多展現對人才的尊重,建立更人性化的評價體系。近120萬份簡歷,不該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戰績”,而應是求職者在職場上閃耀的人生。
當企業不再把簡歷數量當作炫耀的資本,而是轉化為對年輕人的理解與支持;當招聘不再是冰冷的篩選,而是充滿共情的雙向選擇,就業市場才能真正蛻變為人才成長的沃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