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也不是好當的,日本為了在美國的遏華棋局中,展現自己更多的價值,加緊“突破憲法限制”,最近還新成立了一個導彈部隊,但此舉卻讓外界產生了許多疑惑。
(日本新導彈連隊“空有其表”,打擊范圍連島鏈都都夠不到)
1、日本瀕海導彈部署,暗藏大貓膩
據消息稱,該導彈連隊部署在九州東北部內陸,這個地方和傳統上認為岸艦導彈應該部署的瀕海位置大相徑庭。
按12式岸艦導彈的射程計算,從這里發射的導彈最多也就能碰到九州、本州、四國之間那點狹窄水域的小邊角,要是往西打,那更是連遠海都夠不著,也就是說,日本費半天功夫搞出來一個導彈部隊,其打擊范圍卻僅限于家門口?
顯然,這事沒那么簡單。
(為了避免成為東風導彈“活靶子”,日本導彈部署不敢離太近)
其實,日本可真是老謀深算。近年來,它已經意識到東亞大陸和西南海域的緊張局勢不斷升溫,如果導彈陣地太靠近沿海,一旦對手來襲,風險太高。因此,日本開始玩花樣,通過把導彈部隊分散部署,盡量拉到內陸或者偏遠地區,試圖增加隱蔽性和在戰時存活的幾率。
而這,僅僅是策略的一部分。
2、日本早已在事實上,突破“專守防衛”政策
資料顯示,日本的“導彈網”已經在沖繩、熊本、青森和北海道等地全線鋪開。同時,為了快速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日本還著重提升了遠距快速反應能力。以日本版海軍陸戰隊——“水陸機動團”為例,這些部隊雖然駐扎在遙遠的北海道,但卻在4小時內就能空運至數千公里之外的西南島嶼進行作戰。
這種“打得快、躲得遠”的策略顯然很主動,但問題來了,現有導彈的射程不夠,這怎么辦?別急,答案就在日本自衛隊未來的計劃中。
(日本正在為12式岸艦導彈升級射程,加強遠程打擊能力)
日本自衛隊早已為射程不足的問題提前布局,根據計劃,到2026年,他們將用射程長達1000公里的增程型12式岸艦導彈替換當前裝備。這種導彈的名號雖然還是“反艦”,但內行人都知道,它其實兼具了對陸攻擊的能力,儼然是一枚長途奔襲的巡航導彈。
這一變化意味著什么?
很簡單,日本自衛隊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專守防衛”路線,而是主動進擊,顯著提升了自己的打擊能力。從增程型12式導彈的技術指標來看,一旦部署完成,它們將有能力覆蓋鄰國大面積的沿海區域,甚至可以深度射向內陸。這讓日本的軍事政策開始偏離其二戰后長期維持的防御姿態,向更主動的戰略進攻靠攏。
3、日本要想實現野心,離不開美國的幫助
當然,日本要想真正實現這些軍事野心,僅憑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還遠遠不夠。在當今時代,信息化戰爭早已成為主流,導彈的精度和突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背后的信息支持系統。美國一直以來作為日本最堅定的盟友,在這方面則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美國為日本提供衛星信息服務,助力地面部隊打的更遠)
通過借助美國的衛星導航和信息共享,日本為其導彈系統注入了“超級血液”。比如說,其增程型12式導彈并不僅僅依靠慣性制導和雷達制導,它還能通過數據鏈與GPS的結合,實現更高精度的打擊。
同時,美日還在制定“延伸威懾”文件,明確美國核保護傘覆蓋日本,并可能在日本部署中導系統,進一步加劇地區核風險。
而這一切其實都在說明:在全球軍事格局中,日本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被動依附于美國的國家,而是在逐步朝著具有一定獨立軍事投射能力的方向邁進。美日之間的這種深度合作,不僅提升了日本單兵作戰的能力,也間接強化了兩國的戰略同盟,把亞太地區可能的軍事對抗推向新的高度。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