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和商戶要提升餐飲制作等環節的透明度,進而提升消費者的認可度。
▲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后廚臟亂差場景。圖/新京報我們視頻
文| 蘇士儀
近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近些年逐漸深入公眾日常生活的網絡訂餐(外賣),《意見》指出,推動平臺和商戶實行“互聯網+明廚亮灶”,強化無堂食外賣監管和社會監督。這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網絡訂餐行業發展迅猛,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如部分商戶“廚房衛生環境堪憂”“使用過期食材”,有的廚房被指“站著粘腳,摸著粘手”。
這些問題在一些無堂食外賣中的表現尤其明顯。在不少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相關問題名單中,無堂食外賣多有上榜,一些店鋪甚至“掛羊頭賣狗肉”躲避平臺與相關部門監管。無堂食外賣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對傳統的監管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導致部分消費者面臨食品安全風險。因此,對于這些問題,有必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舉措。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劉素英就曾建議,要完善對無堂食外賣等新興經營形態管理要求,建立市場監管、發改、農業、檢驗檢疫、商務等部門聯合監管機制。而此番《意見》提出“要強化無堂食外賣監管和社會監督”,可謂正當其時。
必須承認的是,要加強對所有餐飲商戶后廚等層面的合規性監督,僅靠傳統的監管力量和方式顯然難以實現。尤其是對于為無堂食外賣提供服務的商戶而言,其躲避監管的方式可能更加多樣和隱蔽。
因此,持續創新監管手段,進一步加大針對性監管力度,就成當務之急。《意見》將“強化無堂食外賣監管和社會監督”置于“互聯網+明廚亮灶”表述之后,應當說是為其指明了思路。
那么,如何利用“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無堂食外賣?具體看,在實行“互聯網+明廚亮灶”方面,監管部門除要求商戶在廚房安裝監控外,還需要保證監控畫面與監管部門以及平臺共享。
同時,平臺也要對癥下藥,優化App界面設計,增設諸如“后廚直播”等入口,在技術層面支持消費者對無堂食外賣制作過程、環境等相關內容的即時查看等。
在此之外,不妨持續提升攝像頭等硬件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強智能預警。對如在廚房抽煙、隨地吐痰、老鼠活動、垃圾處理不規范等明顯的違規操作進行抓拍,而后上傳至專門的監督系統,進而提醒平臺和監管部門及時對違規舉措采取措施。
當然,這需要監管部門的有力配合。尤其是在硬件設施的規范性安裝、相關隱私數據的儲存和調取權限的設置等層面,都需要監管部門與平臺通力合作。如此,方能在進一步提升無堂食外賣透明度,增強消費者信任的同時,做到對商家隱私的保護。而這,也是從源頭夯實網絡訂餐安全根基的題中應有之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從監管層面強化無堂食外賣監管外,引導消費者、外賣騎手等社會力量加強對其的監督,也是實現全鏈條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有益路徑。唯有讓多方發力,方能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
編輯 / 柯銳
校對 / 趙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