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市香港商會會長張國正在滬工作生活的第28年。1997年剛到上海時,延安路高架還沒全線通車,上海還有內外銷房之分,之后他親歷“一個日漸成熟的市場徐徐展開”。如今,香港已成為上海外來投資最大來源地、最大服務貿易伙伴,累計有近3.3萬家港企落戶于此。
作為上海發展的參與者,張國正認為港企首先要融入上海市場,之后才能從上海市場中獲益。他常舉一個例子,早年在滬香港房企喜歡建港式“蝴蝶”戶型,但銷售不佳,之后改成上海市民喜歡的通風板式戶型,銷量大漲。因此作為商會會長,要當好“融入”的催化劑,“在上海多講香港話,在香港多講上海話”。
圖為張國正。
國際品牌進入的上海跳板
香港企業與資本大規模進入上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2003年,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生效,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門檻被大幅放寬。同年滬港合作會議機制建立,雙城合作進入快車道。如今,科技創新成為兩地合作新亮點。
在滬港企發展脈絡與之同頻:從最早期的房地產投資與制造業設廠為主,到之后大企業、大律師行、大酒店紛至沓來,再到當下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中小微初創企業來到上海,從傳統產業到新質生產力,滬港間不斷延伸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這一過程中,港資金融機構、高端服務業進一步扎根上海。
“港資企業為上海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作為戴德梁行亞太區原負責人,張國正以地產業為例:新鴻基、九龍倉、瑞安等香港開發商給上海帶來CBD概念,如瑞安早期開發的太平橋新天地板塊;也帶來一系列標志性獨棟商業地產項目,比如恒隆廣場、國際金融中心(IFC)、環貿廣場(iapm)等;還帶來了異于內地的物業管理理念,例如,物業經理酬金制度,在高端物業引入管家概念。
更重要的是,隨著港資地產項目落地,包括會計師、測量師、律師在內,一批海外專業服務人士來到上海,一系列全球中高端消費品品牌在滬開業。“國際企業熟悉我們的管理風格,認可我們的物業能力,港資項目成為他們進入上海市場的跳板。”
很“舒服”地融入上海市場
張國正喜歡用“做生意簡單化(simplify)”來形容港資在這里感受。“上海的國際化商業環境,讓港資企業有種熟悉感,能很舒服地融入其中。”
這背后不只是語言環境問題,更多的是認知觀念相近。比如,不久前,商會與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討論年度合作計劃,對方一位法務給張國正留下深刻印象。原來法務之前在外企工作,既了解外企工作邏輯,也明白外企迫切需求,講得通也聽得懂,雙方開了個很有效率的短會。
還有,就是港企津津樂道的“一網通辦”與“一口受理”。張國正直言,它的意義不僅在于節省時間與加快效率,更在于很大程度減少人為因素影響,讓企業辦事有更大的確定性。因此商會正整理相關資料,把這一上海經驗推介到香港去。
不少上海港企從事會計、法律、咨詢、人力資源等專業服務。“他們看重上海透明公正的法治環境。”張國正以商事仲裁舉例,“港企熟悉并信任上海本地仲裁機構。對于上海作出的裁決,不管輸贏,他們多表示認同。”同時,如果港企在這里遇到困難,也有完善的求助途徑——不僅可以找上海外商投資協會、香港貿發局,也可以找市政府港澳辦、市商務委等。
這樣環境下,上海日益成為港資企業,特別是專業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第一站。很多企業把內地“大本營”放在這里,然后將業務慢慢滲透到長三角其他地區,甚至繼續北上,“在上海‘插旗’,再進入內地”。
不刻意區分港企與滬企
采訪中,張國正坦言,滬港合作還有很大空間,“香港有十多個代表性商會,可惜基本沒在上海設點”。為此,上海香港商會一直在邀請香港機構來滬發展,同時也主動當好滬港合作橋梁。
去年當選會長后,張國正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擴大了商會會員概念——過去多是指香港地區居民,如今無論是申請“高才通”人士、在港學習工作過的內地居民都能申請;過去商會企業多為港資,現在歡迎有港籍員工的上海企業、希望與香港產生業務的上海企業也可加入。去年會員數較之前增四分之一。
另一件是拓展了滬港合作深度。“我們要用好香港強在研發、上海勝在落地的優勢。”張國正介紹,去年上海香港商會與香港貿發局組織“創新無處不在”港商創新項目評選,吸引70個港資項目報名。今年將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并分別在滬港設立賽區。“不要刻意區分香港企業還是上海企業,應該攜手合作。”他很期待有更多內地企業參加大賽。
張國正對兩地企業合作有信心,還在于雙方政府的給力——在上海,政府積極作為,引領推動產業發展;在香港,政府國際化程度高,吸引更多海外元素。“兩地社會傳統與制度有差別,但用好各自城市優勢能更好服務國家發展”。
參加“全運會”也參加“奧運會”
本月,上海香港商會將組織會員參加香港中華總商會舉辦的圓桌論壇,幫助他們了解香港信息,搭建當地人脈。“滬港合作,內聯外通”,一直是上海香港商會重要使命。用張國正的話說,要多在上海介紹從香港“出海”優勢,多在香港為上海企業“出海”牽線。
長期以來,上海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香港企業與機構一直扮演助力者角色。比如,在上海市香港商會支持下,上海產品可向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CMA)旗下檢定中心送檢,以此獲得國際及業界認可度高的測試報告。此外,香港是全球唯一一個以中英雙語為法定語文的普通法地區,位列國際仲裁受歡迎地點前三,能為上海企業提供便捷的仲裁服務和幫助。
張國正很期待這樣的合作模式——上海企業來到香港,與本地公司合資,再從香港“出海”。這是雙向獲益的過程,上海企業用好香港專業服務,而香港企業獲得內地資源。由此出發,一種格局更值得期待——“走出去”的上海企業以香港為海外總部,集中管理境外資產,建立國際化管控體系;以香港為科研平臺,整合全球科研資源,構建國際創新網絡;以香港為區域總部,輻射周邊新興市場,提升國際品牌形象。
也就是說,在滬港合作會議機制框架下,進一步用好香港“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功能,上海企業既能參加“全運會”,更能出海參加“奧運會”,而這也是張國正一直努力的方向。
原標題:《對話上海香港商會會長:不要刻意區分香港企業還是上海企業,一起攜手為國家》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洪俊杰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