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王貝藝 實習生 陸明月
這個春天,一把小鏟子、一個竹籃似乎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標配。他們直奔田間地頭挖野菜,尋覓春日限定的美味。大家在線集結起志同道合的“搭子”,也整理出“打野地圖”“打野攻略”等,詳細記錄著野菜的分布地點、最佳采摘時機以及辨別方法。年輕人的加入,讓挖野菜從一項簡單的郊游活動,逐漸成為了新的社交方式。
沉迷“挖呀挖”
年輕人開啟“打野社交”
清明假期第一天,濟南市民張小婉一家來到玉符河畔露營。在這其中,挖野菜是此行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大家也滿懷期待。選定地方后,張小婉不斷在地上搜尋,片刻便精準鎖定目標。不多時,腳邊的小竹籃內已裝了大半籃苦菜。
“快看,這有不少!”在位于歷城區一處郊外,正在游玩的小童如獲至寶。她迅速拿出自帶的小耙子,小心翼翼地將泥土弄松,讓整顆菜呈現出全貌,“不要太用力拉扯,野菜的葉子都比較嫩。”憑借近段時間積累的經驗,小童瞄準野菜根部,手起刀落,將一顆完整的薺菜收入囊中。
“總覺得挖野菜是老一輩人喜歡的活動,但現在挖野菜隊伍中,年輕人不在少數。”小童說,她這次就是和朋友一起來挖野菜,這在網絡上還收獲了一個名稱——“打野”。
不僅濟南,“打野”一族更是遍布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在年輕人中間悄然成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此前,“打野成了年輕人新社交”更是登上某社交平臺熱搜,在網絡上引發討論與關注。
“征集濟南挖野菜的地點,大家一起組隊挖啊挖!”“濟南東部,王舍人附近,有一起挖野菜的搭子嗎?”“坐標濟南,挖野菜小分隊快來集合”……開春以來,諸如此類挖野菜的“組隊”“攻略”帖在社交平臺層出不窮。
“入坑”近兩年,張小婉學會了識別形形色色的野菜,從常見的薺菜、馬齒莧,到稍顯小眾的苦菜、蒲公英,她幾乎都能辨別。“我們常在一起挖野菜的‘搭子’還建了群,后來群里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張小婉的“挖野菜交流群”里不僅會共享“打野”地點,還有人將不熟悉的野菜發出來在線求助,更有群友曬出加工后的野菜美食。
“這兩年,春天挖野菜成了習慣,與從市場買的比,感覺吃起來不一樣。”張小婉說。
挖野菜重在體驗與感受
但需謹慎辨別,避免誤食
“城市生活使年輕人缺乏與自然的真實接觸,而現在不少年輕人熱衷挖野菜,一定程度反映出他們對自然的向往和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在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副教授孫競看來,挖野菜是一種沉浸式的鄉土體驗,可以讓人們暫時離開現實環境。對于年輕人來說,陪伴挖野菜的人以及挖的過程,實際上是超越野菜本身。
“找野菜必須‘慢下來’。”在小童看來,挖野菜并非易事,她在意的是體驗。而張小婉感受同樣如此,只不過在她看來,挖野菜已經轉化為家庭的“趣味活動”。
挖野菜,重在體驗與感受。孫競提醒,由于一些有毒植物與野菜外形相似,誤食可能造成中毒,因此在挖野菜時需要謹慎辨別。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