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舉牌”只是網友互動的暖心游戲?當未成年人手持“果舉”“私密定制”的牌子,當社交媒體算法精準推送擦邊內容,當色情交易在私域聊天群悄然完成——這背后,是一條由未成年人、代理、平臺共同編織的黑色產業鏈。央視歷時三個月的調查,撕開了“舉牌”的溫情面具:色情內容明碼標價,代理層層加價轉賣,平臺推薦算法淪為幫兇。更令人心驚的是,大量未成年人從好奇的買家變成牟利的賣家,而號稱“未成年人模式”的防護網,形同虛設。
一、從祝福到色情:“舉牌”如何淪為暗語?
“舉牌”本是互聯網時代的輕社交行為:手持祝福卡片拍照、錄視頻,滿足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需求。但調查發現,“接舉牌”“求舉牌”等詞匯已被異化為色情交易的暗號。代理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擦邊視頻,用“有意向私聊”等話術引流至QQ群、微信群,再通過加密文件、壓縮包交易裸照和色情視頻。一套“不露臉30秒視頻”標價3元,“露臉定制”則高達300元,代理從中抽成超50%[3][5]。
二、未成年人成產業鏈核心受害者
央視暗訪的多個色情舉牌群中,未成年人占比超三成。15歲的高中生莎莎(化名)在朋友圈同步售賣“馬賽克預覽視頻”,她坦言:“班上20%女生都在做代理。”這些孩子最初因獵奇心理接觸色情內容,后被“月入過萬”的暴利誘惑,從買家轉為賣家。更荒誕的是,部分代理專攻未成年人市場:“學生價格低、配合度高,家長發現也不敢報警。”
三、平臺算法成色情流量推手
盡管各平臺聲稱“嚴打違規內容”,但調查發現:
1. 關鍵詞變異推薦:用戶搜索“舉牌”后,平臺自動推薦“果舉”“私密舉”等擦邊詞;
2. 未成年人模式失效:87%的未成年用戶自主選擇關閉該模式,因平臺未強制身份認證;
3. 流量傾斜機制:代理賬號發布擦邊內容后,24小時內播放量激增200%500%,觸發算法持續推薦[3][5]。
四、法律重拳與治理困局
2024年《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實施后,相關部門查封了2.3萬個違規賬號,但灰色交易仍在暗流涌動。根本癥結在于:
技術短板:平臺審核依賴關鍵詞屏蔽,無法識別加密文件、諧音暗語;
利益驅動:色情舉牌群日均交易額超10萬元,平臺為流量默許擦邊內容;
認知誤區:63%的未成年人認為“網絡行為不受法律約束”(據《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