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檢測,也就是車主熟知的年審,有著嚴格的國家標準和規范的檢測流程,不合格、不達標的車輛必須維修好、符合標準后才能給予通過。
然而,報道揭示的不合格車輛異地檢測“通關”亂象,讓年審形同虛設。這些明明有問題,甚至車主自己都知道有問題的車輛,輕易“通關”后,無疑會成為馬路上移動的危險源:環檢不合格的成了大氣污染源,安檢不合格的則成了公共安全隱患,當然也包括車主自身的安全。
報道中有不少細節,記者暗訪的幾家檢測站均位于鄉鎮,多被麥田包圍;檢測業務還有“黃牛”牽線搭橋;有兩個檢測站外地車檢驗占比分別約78%和93%,儼然已經形成了灰色產業鏈。面對為什么沒有及時發現問題檢測站的疑問,當地監管部門有的表示“相關檢測專業性強,缺乏技術手段”,有的表示“數據很專業,看不明白”……
那么,在一些檢測站開到了農田里、跨省檢測業務占大頭的反常操作下,監管部門就沒有發現一點端倪?看不明白數據還怎么監管?無論如何,在自己的責任田里長出了灰色產業的雜草,不是一句“手段不夠、能力不足”就能夠卸責的。
機動車檢測站的本職,就是排查和消除安全隱患,如果反成了安全隱患的制造者、放任者,為問題車輛大開方便之門,貽害無窮。這種非正常現象,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省際毗鄰地帶機動車檢測在監管環節存在短板。
安徽阜陽市某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就道出了一個監管短板:跨省數據壁壘。在安徽初檢不合格的車輛,可以在河南境內再檢,且無初檢未通過記錄。這說明一些跨省的“破壁”工作急需啟動,在大數據監管屢立奇功的時代,兩省的檢測數據共享,也就可以及時發現反常情況。
去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機動車檢驗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明確要求完善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目前,周口市已經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報道涉及的三家機動車檢測機構進行調查。希望最終能夠拔出蘿卜帶出泥,不僅徹查這幾家檢測站,也將整個灰色產業鏈條連根拔起,并補齊各環節的監管短板。
從車主的角度講,更不能有僥幸心理,車輛安全說白了也是自身的安全,找漏洞、鉆空子過年審,害人害己。車輛年審不僅僅是一道程序,它同時也是責任、是保障。(來源:澎湃新聞)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