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至11日,以“由云向智,共繪算網新生態”為主題的2025中國移動云智算大會在蘇州舉行。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出席大會主論壇,并作題為《由云向智,共繪算網新生態》的主旨演講。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進行主旨演講
創新提出“算力網絡”概念,深入推動“三化”落地
楊杰指出,作為網信領域的中央企業,中國移動將算網基礎設施作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重點領域,創新提出“算力網絡”原創性理念,并圍繞“算力多元化、算網一體化、全域AI化”三個關鍵方向強化產業實踐,推動算力成為一點接入、即取即用的社會級服務。
深化算力多元化布局,綜合供給能力顯著增強。一是通用算力泛在部署,中國移動優化“4+N+31+X”算力網絡布局,拓展國家八大算力樞紐節點覆蓋廣度和深度,算力服務器規模超100萬臺。二是智能算力規模上量,中國移動建成13個全國性、區域性智算中心節點,打造多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智算規模超43EFLOPS。三是多元算力匯聚融通,中國移動并網21家智算中心、3家國家級超算中心、3家量算中心,可調度算力資源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加強算網一體化融合,供需匹配精度大幅提升。一是算網資源一體建設,中國移動率先完成國家八大樞紐400G大帶寬、超高速網絡直聯,入選“2024年央企十大超級工程”。二是算網大腦規模商用,中國移動在京津冀、長三角等4個樞紐級、區域級算力節點落地,特別是在“長三角蕪湖集群”,打造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的國家樞紐算力調度平臺。三是算網技術加速突破,中國移動牽頭提出全調度以太網、全向智感互聯等原創技術,異構計算架構、海量數據存儲等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提升全域AI化水平,算網創新效能全面釋放。對內,中國移動實現算網運營能力深度融智,構建以AI大模型為引擎的算網融合調度平臺,整合超25萬條網絡鏈路,匯聚300余城算力資源,打造用戶意圖感知、多因子智能決策、故障自動修復等能力,支持日均超億次的算網大規模、跨地域調度。對外,中國移動實現算網產品服務全面注智,發布“靈犀”智能體,推動云手機、云電腦、視頻彩鈴等24款產品AI升級,“AI化產品”客戶超1.9億;推出中訓邊推、跨域熱遷等多項面向AI創新的任務式服務,落地超4萬個標準化、場景化AI解決方案。
“三個效應”疊加釋放,“由云向智”成為大勢所趨
楊杰表示,以數智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算力成為新基礎設施和基礎能源,人工智能成為新生產工具,推動經濟社會從“互聯網+”“5G+”向“AI+”加速轉變,為算網基礎設施演進帶來新機遇、提出新要求。
AI的“規模效應”持續深化,呼喚基礎設施新架構。作為數智化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AI發展呈現“兩個規模效應”。一是技術能力的規模效應,隨著高水平算法、高性能算力、高質量數據的持續投入,AI整體能力將實現指數級增長,每年提升約10倍。二是經濟效益的規模效應,隨著AI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應用,AI使用成本將顯著降低,每年下降約10倍。在“兩個規模效應”驅動下,AI任務成為算網基礎設施承載的主要內容,到2030年在全網流量中的占比將達到64%。這一變化將對算網基礎設施架構創新提出迫切需求。
聚力“四個重點方向”,構建“AI全棧服務”
楊杰指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移動牢牢把握數智化革命機遇,在算力網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云智算的創新引領,聚力“四個重點方向”,構建涵蓋算力、工具、模型、應用等的“AI全棧服務”,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更強數智能量。
聚力打造融合型算網基礎設施。中國移動把握基礎設施負載從“Bit”向“Token”轉變趨勢,推動算力、網絡、算網大腦的全方位升級。一是建設超大規模的“算力工廠”。推動萬卡級、千卡級智算中心的倍增擴容,積極開展十萬卡智算中心前瞻研究,建設“集中化+分布式”推理算力資源,形成“中心集約、邊緣泛在、中訓邊推、訓推一體”的智算體系。二是構筑立體布局的“網絡樞紐”。加快天地一體、智能融合、通感一體等6G特性的現網應用,強化800G和1.2T超高速下一代網絡的試點落地,拓展低空網絡、航空網絡、衛星網絡,支撐“人機物”的全域連接。三是打造AI驅動的“算網智腦”。依托“九天”算網大模型,推動算網大腦向算網智腦升級,全面納管網云數智安邊端鏈等要素,構建需求智能解析、方案自主生成、資源動態調優等特色功能,實現算力的精準供給。
楊杰最后表示,數智化革命為云智算發展孕育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中國移動將錨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務科技創新公司發展定位,與廣大合作伙伴一道,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共同繪就云智算發展美好圖景,加速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好服務千家萬戶、賦能千行百業,為以信息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蘇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