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通過微博呼吁公眾協助辟謠,稱“近期謠言很多,每一句都是假的”,并轉發小米公司發言人聲明,強調網傳“國家新能源汽車事故鑒定中心4月7日公布的初步分析”純屬虛構,相關機構并不存在,公司已向公安機關報案。此次事件源于近期兩起涉及小米SU7的交通事故引發的輿論發酵,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技術傳播與公眾認知間的深層矛盾。
一、事件回顧:事故與謠言的疊加效應
1. 湛江事故:起火原因爭議與“二輪背鍋”質疑
4月7日,廣東湛江發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一輛小米SU7與載有兩名少年的電動二輪車相撞,導致電動車鋰電池擠壓起火,車輛燒毀。小米官方回應稱,起火由電動二輪車電池熱失控引發,但部分網友質疑其“甩鍋”行為,并追問“AEB(自動緊急制動)為何未生效”。
2. 安徽事故余波:疊加信任危機
此前3月29日,安徽銅陵一輛SU7高速撞擊護欄后起火,造成3人死亡。盡管小米聲明配合調查,但家屬質疑溝通滯后,兩起事件疊加加劇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疑慮。
3. 謠言特征與傳播邏輯
4月11日流傳的“國家新能源事故鑒定中心報告”具有典型黑公關特征:虛構權威機構名稱、嫁接專業術語(如“電芯穿刺實驗未達標”)、選擇敏感時機傳播,意圖放大恐慌效應。
二、小米的危機應對:法律手段與技術解釋的雙重挑戰
1. 官方回應策略
? 法律行動:小米已就謠言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呼吁公眾協助辟謠,強調“國家新能源事故鑒定中心”不存在。
? 技術解釋:針對起火原因,小米引用清華大學歐陽明高團隊的研究,解釋鋰電池受撞擊后熱失控的科學機理,但公眾對此類專業概念接受度有限。
2. 輿論應對的行業難題
小米面臨“透明化與保密”的平衡困境:若公開完整EDR(事件數據記錄儀)數據可能泄露技術細節,但沉默又易被解讀為“心虛”。
三、行業反思:新能源汽車的“信任基礎設施”缺失
1. 結構性缺陷暴露
? 技術解釋體系缺位:缺乏權威、易懂的科普機制,導致“熱失控”等術語被妖魔化。
? 事故響應標準模糊:行業未建立統一第三方鑒定流程,車企自證難獲公信力。
? 跨部門協同不足:2024年網信辦查處汽車領域造謠賬號占比31%,但聯防機制尚未成型。
2. 破局路徑探索
? 數據透明化:推廣“電池護照”模式,通過區塊鏈技術公開電池全生命周期數據(如寧德時代實踐)。
? 聯合通報機制:車企、監管機構與第三方協同發布信息,參考“平安徐聞”警情通報模式。
? 強制信息披露:制定EDR數據公開指南,要求披露碰撞前車速、制動狀態等核心參數。
四、小米汽車業務現狀:虧損下的戰略抉擇
1. 財務壓力與長期投入
2024年財報顯示,小米汽車業務虧損62億元,平均每售出一臺車虧損4.53萬元。盧偉冰坦言,汽車業務仍處“大投入階段”,暫無明確盈利時間表,但將優化毛利率。
2. 質量與口碑的平衡
盡管盧偉冰在內部強調“質量第一”,并授予汽車業務“集團質量一等獎”,但連續事故對品牌口碑的沖擊不容忽視。
3. 出海計劃延期
原定2025年的汽車出海計劃推遲至2027年,盧偉冰稱“復雜度超預期”,重心暫聚焦國內市場。
小米的遭遇警示行業: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不僅是“三電系統”的技術戰,更是“公眾認知”的輿論戰。唯有通過透明化溝通、標準化響應與生態化協作,才能重建消費者信任。正如網友所言:“在信任的天平上,技術真相的重量必須超越謠言。”
聲明:以上信息綜合自網絡爆料,具體參數以官方發布為準。配置信息或存在迭代或誤差可能,理性看待爆料內容哦~。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