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面包的出現從市場邏輯來說當然允許,但如果沒有帶來名實相符的體驗,那么也必然要面對消費者的火氣,乃至品牌本身的形象受損
近日,盒馬16.9元一片的歐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歐包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有記者注意到,和普通面包不同的是,該面包貼上了“含酸面團”的標簽,包裝袋上印有“比利時進口酸面團,48小時慢發酵”。4月1日,盒馬客服回應稱商品都是合理定價,“覺得不好吃下次可以不買”。
↑網友稱盒馬按片賣的面包為“面包刺客”。
一“片”面包近20元,這個價格或許突破了不少網友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一位消費者在接受采訪時稱,“自己平時經常在家做手工面包,對酸面包有一定了解,但嘗完后覺得這款酸面包不值這個價”。這也讓這款面包一下陷入“面包刺客”的疑云。
事實上,“刺客”之名更像一種情緒,是人們對于“意外的貴”的一種本能反應。此前最有名的當屬“雪糕刺客”事件:以鐘薛高為代表的一批高價雪糕,一下打破了雪糕市場的整體預期。
但“賣得貴”是不是就要接受道德評判,倒未見得。比如,如果商品明碼標價,那么終究就只是一種市場行為。此前有關“雪糕刺客”一個備受詬病的問題,即當時的標價不清,畢竟雪糕都擠在冰柜里,很多消費者都是在付款時才感到“背刺”。但在盒馬的這起案例里,標價似乎頗為清楚,在這方面恐怕很難指摘。
從市場邏輯來說,一個東西賣得貴,但只要物有所值、有人購買,那么也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一個繁榮的市場經濟,不可能是均質的——人們并不是購買“面包”這一個門類,而是口味、營養乃至品牌、心理感受的綜合體,那么也應當允許有區分度的產品出現,去滿足不同的消費場域。
至于貴不貴、值不值,不妨交給市場選擇去評判。仔細想想,那些倒下的“雪糕刺客”,并不僅僅是因為貴,而是一連串因素所致。換句話說,打敗它們的不只是定價策略,而更多是真實的市場反饋。
不過,商家對于“刺客”之類的評價也不能大意。一旦被冠以“刺客”,那么不僅僅是“貴”,恐怕還帶有某種反感——故弄玄虛、巧立名目,卻沒有與“貴”相匹配的質與量作支撐,突破了價格預期又辜負了品質期待。
在此之前,“面包刺客”的輿情其實就已經出現了。此前就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出現了諸如88元一個的日式生吐司、108元一個的炸蝦三明治、138元的菲力牛排三明治之類的面包。一些“網紅面包”店可謂花招百出,面包的名字既陌生又“高冷”,食材名常帶外國地標,面包名追求詳盡、盡力堆疊。當然,價格也自然偏高。
對此,大家有所不滿也是自然的。今天人們的消費理念已經回歸理性,對各種商業套路也逐漸祛魅,人們已經不愿意再被當作“冤大頭”對待。
從這個角度來說,高價面包的出現從市場邏輯來說當然允許,但如果沒有帶來名實相符的體驗,那么也必然要面對消費者的火氣,乃至品牌本身的形象受損。某種程度上,這可能也是市場邏輯的一部分——市場是由人構成的,而人終究是有情緒的。
對于盒馬的“面包刺客”事件,商家還是應當用產品質量來回應消費者的質疑,證明“貴有貴的道理”,既給市場多一個合理的選擇,也在市場邏輯和網友心理之間求得平衡,這或許才是更加圓滿的走向。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