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哈密多元共治打造解紛“先行站”
法治日報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李思琪 文/圖
“糾紛解了、事情了了,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近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來訪群眾王先生看著接待大廳絡繹不絕的群眾,高興地說,“矛盾集中化解,這效率,值得點贊!”
今年以來,哈密市按照試點先行、整體推進、全面達標的工作要求,有序推進區縣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體化運行,為推進哈密市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圖為群眾來到哈密市伊州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咨詢。
筑牢服務平臺
直面需求排憂解難
3月4日,哈密市伊州區的王先生滿面愁容來到綜治中心,申請解決他的房子至今辦理不了不動產權過戶登記的問題。
據了解,該房屋是他與6位朋友共同出資網拍的,7人一直沒去辦理過戶登記,現房屋所在地被拆遷,自己也收不到拆遷款。中心大廳接待人員將他引導至接待窗口,窗口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立即聯系西河街道、區住建局、區房屋和土地征收協調服務中心了解此類問題相關政策法規,向王先生做好政策解讀,講解過戶登記辦理流程,通過多方努力,王先生與朋友們達成一致,將房屋戶主確定為一人,過戶登記及后續拆遷款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哈密市將區縣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社會風險防控能力的重要抓手,充分整合、有效利用轄區現有的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大廳等,采取“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信訪5個常駐部門+5個矛盾糾紛高發領域輪駐部門”的聯合入駐模式,傾力打造集信訪接待、多元調解、法律服務、勞動仲裁、心理疏導、行政復議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窗口,搭建起直面群眾、解決訴求的服務平臺,真正實現群眾訴求一窗受理、一站調處、一體化解。
目前,按照“有機構編制、有固定場所、有職責職能、有信息化支撐管理平臺”這一標準,全市各區縣級綜治中心總面積達930平方米,確保了綜治中心有地方、有條件實戰運行。
配強網格力量
凝聚群防群治合力
“大事小事不要急,有事就找網格員。”這句話已成為哈密市巴里坤鎮社區居民的口頭禪。
年初,居民孟某與鄰居李某因樓道堆放雜物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物業公司協調幾次都不歡而散。
面對這一棘手問題,網格員巴黑古麗迅速介入,了解情況后,提出雙方各讓一步,建議考慮劃定公共區域并分別與他們溝通協調,一起規劃了合理的雜物放置區域。最終,兩家當場化解了矛盾,又成了親密的好鄰居。
近年來,哈密市以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基礎單元,系統推進網格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健全日常管理規范體系,優化考核激勵機制,持續開展網格員素質提升工程。
全市將原有700多個基礎網格精細劃分為1800多個,并配備網格長,專兼職網格員、聯戶長構建起網格組團(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N名專業網格員+X名兼職網格員)服務治理模式,推動網格員開展日常走訪巡查、矛盾糾紛調解、民情信息采集、風險隱患上報、民生需求響應等工作,形成微事網格處置、難事全網協調的治理格局,打造全網聯動、各盡其責的精細化治理體系。
今年以來,哈密市各區縣綜治中心共化解矛盾糾紛299件,化解率99%。
完善調解機制
推動糾紛源頭化解
近日,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博斯坦村村民卡某強行拉著鄰居來到“老于說事點”,向包括于學然在內的博斯坦村綜治中心的調解員反映情況,稱鄰居家的羊跑出來將其院子里的棗樹啃壞了,鄰居以其不在家為由拒不承認。兩人吵得不可開交險些動起手來。
了解事情原委后,于學然對卡某擺擺手,示意他不要吭聲,然后微笑著拉起卡某鄰居的手說:“樹啃了不要緊,要想公道,咱打個顛倒兒,回頭他家的牛吃了你的苞米也不用賠,他嘛,也不在家么!”鄰居當下紅了臉。
經過于學然耐心細致地溝通,鄰居最終同意對啃壞的棗樹進行賠償。
于學然說:“像這樣的事,調解過很多,都是小矛盾,以前大家有一點事就跑村委會、鎮政府去反映,現在都習慣先來我這個‘說事點’。無論是家庭糾紛、鄰里糾紛還是民事糾紛,在此都能心平氣和地一一說清楚,慢慢聊糾紛就解決了。”
哈密市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契機,推行“門診式”受理分流、排查調處、多元化解等運行機制,組建了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隊伍,形成了從“行政主導”到“多元參與”的矛盾糾紛治理格局。
結合轄區實際,哈密市建立了414個各類人民調解組織,設立31個品牌調解室和20多個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實現鄉鎮(街道)、村(社區)人民調解組織全覆蓋,推動矛盾糾紛端口前移,確保排查到位、受理及時、調解有效,實現糾紛化解率、調解成功率、群眾滿意率三提升,筑牢基層和諧穩定防線。
來源:法治日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