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咱常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家人、外人,都得和和氣氣,這樣人際關系才和諧。
家人親近,本應更耐心溫和;對外人禮貌,也是基本修養。
可現實中有群人,把壞脾氣全給家人,對外人卻特和善。
為啥會這樣?背后藏著啥心理和性格特點?其實,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和善的,大多是下面3種人,很準。
一、家庭角色認知錯位者
這類人,沒搞懂自己在家庭里的角色。家庭是溫暖港灣,每人角色獨特又重要,要相互扶持、關愛。
《論語·學而》講:“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這話強調在家盡孝悌,在外守規矩,也反映出家庭角色認知的重要。它告訴咱,家庭角色定位準,和外界相處才好。
但家庭角色認知錯位者,忽視家庭角色的責任義務。他們覺得家人就得無限包容自己,咋發脾氣家人都不會走。
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家就把家人當出氣筒。
孩子開心分享學校趣事,得到的是不耐煩呵斥;伴侶關心工作,換來無端指責。
他們沒意識到,家人不是情緒回收桶,家庭也不是發泄地。
在他們心里,對外人發脾氣影響社交,家人是“自己人”,發火沒事。可他們忘了,親情也需呵護。
長此以往,家庭關系出裂痕,親情也會降溫。
這類人把家庭角色特殊性,當成發泄資本,沒尊重和愛家人,家庭氛圍變壓抑。
只有重新審視角色,意識到家人珍貴,控制情緒,對家人溫和友善,家庭才會有歡笑。
二、外部認可渴求者
這類人,特想從外人那得認可和贊賞。他們知道,社交場合里,和善態度易獲好感尊重。
《孟子·離婁下》說:“敬人者,人恒敬之。”他們懂這道理,所以在外人面前,總展示最好一面,塑造友善、大度形象。
為給外人留好印象,他們耐心聽外人瑣事,心里不耐煩也微笑;外人請求,自己為難也盡力答應。
在外人面前,他們像完美社交達人。
可回家后,真實一面暴露。外面壓抑的情緒,面對家人就傾瀉而出。因為在他們心里,家人安全,無需偽裝。
比如,鄰居拜托搬家,二話不說答應,累得滿頭大汗無怨言。家人讓幫忙倒廢品,卻換來抱怨,指責家人懶惰。
他們太看重外部認可,忽略家人感受。追求認可時迷失自我,忘了家人也需關愛尊重。
這種對外部認可的渴求,讓他們在家庭和外界劃清界限,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和善。其實,真正認可和幸福,應先來自家庭。
平衡好家庭與外界關系,不把家人當情緒“回收站”,才能收獲溫暖滿足。
三、情緒管理失衡型
情緒管理失衡的人,管不住自己情緒。在外面,因社會規范、工作要求等約束,能勉強壓抑負面情緒。
《荀子·修身》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強調情緒要節制。但這類人在外界限制下,只是壓抑,沒學會管理情緒。
一回家,面對親近家人,壓抑的情緒就失控。
比如,工作被領導批評,表面認錯沒發作,回家看到孩子作業沒做好,或飯菜不合口味,就大發雷霆。
把外面的壓力不滿,全發泄在家人身上。
可對外人,一點冒犯都盡量克制。因為他們知道,對外人發脾氣后果嚴重,影響人際關系、工作等。
對家人,卻覺得發脾氣沒事,家人會原諒。
這種對家人和外人不同態度,本質是情緒管理失衡。他們沒找到正確宣泄和管理方式,選錯家人當情緒出口。
長此以往,傷家人感情,自己也陷入惡性循環,家庭關系緊張,情緒問題更嚴重。
只有正視情緒,通過運動、傾訴等合理方式釋放壓力,提高情緒管理能力,才不會把暴躁給家人,家庭才和諧溫馨。
創優咖情感寄語:
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和善,不僅傷家人,最后自己也孤立無援。
《朱子家訓》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意思是居家別爭斗訴訟,不然結果都不好。這說明家庭和諧重要,對家人暴躁,紛爭不斷,哪有幸福?
給大家三點建議:
(1)重新看自己在家庭角色,多站家人角度想,明白家人最該珍惜。
(2)別太依賴外部認可,多關注關愛家人,從家庭得力量幸福。
(3)學情緒管理方法,負面情緒來,試試深呼吸、暫時離開,別沖動傷家人。
希望大家珍惜家人,用和善與愛對待,讓家庭成溫暖港灣。有感觸的朋友,可留言、加關注。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