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趙旭、俠克、鞠煥宗)進入四月,北方地區姹紫嫣紅的盎然春意,總撞上漫天飛舞的楊柳絮。鉆鼻孔、拂臉頰、撲車窗……不少網友戲稱:“春日無限好,只是飛絮擾”。聚焦民眾關切的幾大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園林部門、林業專家、疾控部門等。
4月9日,北京的園林工作人員修剪楊樹。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楊柳飛絮如何產生?
楊樹、柳樹均為雌雄異株,飛絮來自楊柳雌株。春季雌花序授粉后,會生成一個個綠色小蒴果。發育成熟的小蒴果逐漸裂開,白色絮狀絨毛攜帶種子“破殼”而出,借助風力進行傳播,這便形成了“楊柳飛絮”。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處長姜英淑介紹,今年4月上旬起,北京城區進入楊柳飛絮的第一個高發期,主要飛絮樹種為五環內的毛白楊,每天10點至16點為飛絮高發時段。整體來看,北京今年楊柳飛絮預計持續到5月下旬。
——楊柳樹能不能砍掉?
楊柳樹“扎根”首都,有其歷史原因。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磊說,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森林覆蓋率不足2%,整個城市光禿禿,大風長驅直入,常卷起漫天沙塵。為加快造林綠化,改善首都生態環境,易成活、長速快的楊柳樹成了主力樹種,且楊樹雌株初期生長速度明顯快于雄株,北京的楊樹中雌株比例歷史最高時超八成。
此外,楊柳樹是北京鄉土樹種,生命力強、養護成本低、遮蔭面積大、碳匯量高。楊樹相較于其他常見樹種長勢更高大,在北京地區楊樹最高可達30多米,支撐著北京的“綠色天際線”;柳樹則是北京發芽最早、落葉最晚的喬木樹種之一,是重要的“綠色擔當”,且中國古代就有“折柳寄情”等習俗,柳樹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都表明我們無法全部砍掉楊柳樹。”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車少臣介紹。
4月9日,北京的園林工作人員進行噴水作業。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有何治理招法?
9日上午,在北京永定門東濱河路旁,一輛園林綠化工作車停到幾棵楊樹邊,車斗載著工作人員緩緩升起,將交錯、過密的枝條一一剪下;另一組工作人員則操控噴霧設備,將凝絮劑均勻噴灑在楊樹上,以減少楊絮飄散。
姜英淑介紹,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北京采取多元措施治理楊柳飛絮。園林部門等持續開展高壓水槍噴淋和清掃專項行動,抑制飛絮二次飄飛。同時,近年來,北京注重源頭防治,逐步將一定比例的楊柳雌株替換為雄株。
科技攻關不可或缺。北京園林科研人員研發出凝絮劑,目前已在多個區域試用。“凝絮劑經水稀釋后,可用高壓水槍、霧炮車、無人機將它均勻噴灑在樹冠上,楊柳絮便能在樹上粘結、收縮,失去飛行能力。”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王艷春說,凝絮劑無毒無害,是環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機物,經過雨水和光照會自然降解,一般在飛絮季只需噴淋一次。未來將逐步擴大應用范圍和力度。此外,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也正式“出場”,可快速吸走落地的楊柳絮。
4月9日,北京的園林工作人員在噴水車內添加凝絮劑,準備進行噴水作業。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如何做好防護?
專家表示,楊柳絮本身對人體影響較小,但因其表面易吸附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可引起部分敏感人群過敏,主要癥狀包括眼部瘙癢紅腫、鼻塞咳嗽等,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氣喘、哮喘,皮膚也可能出現干燥紅腫、瘙癢等,若出現嚴重過敏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和其他過敏一樣,敏感人群最好脫離過敏原。飛絮一般在中午時密度較高,敏感人群應盡量避開該時間段外出。戶外活動要盡量選擇早晨、夜晚或降雨后等時段。外出可佩戴紗巾、護目鏡等,尤其是騎行外出的市民,飛絮迎面入眼的風險增大,需做好眼睛防護。
此外,室內通風要關好紗窗,外出返回后及時清洗鼻腔和面部,清掃外衣上的飛絮。要加大對汽車和精密儀器等設備的檢查,發現飛絮積存及時清理。多位受訪者提醒,近期北京氣候干燥,飛絮極易引燃,要高度重視消防安全,嚴禁亂扔煙頭等,謹防發生火災事故。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