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開銀行APP,想支用一筆貸款。我驚喜地發現款利率下降了非常多,由原先的4.68%下降到現在的2.78%,下降了約2個百分點。貸款10萬元,原先一年是4680元的利息,現在只要2780元,節省了1900元的利息。
現在,銀行貸款的利率越來越低,一年期的實際貸款利率已經普遍低于一年期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3.1%,有的銀行貸款利率已經低至2.6%。一方面,是因為銀行之間的競爭加劇了,銀行之間的競爭已經由之前的拉存款轉移到目前的放貸款,貸款市場的競爭程度不亞于存款市場。另一方面,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一路走低,也給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提供了可能。當然,這一方面的“可能性”是由于存款利率下降騰挪出的空間。
換一句話說,現在銀行貸款客戶的受益是由銀行存款客戶“讓利”出來的。因此,在銀行凈息差空間不變的情況下,銀行貸款客戶的利益擠占了銀行存款客戶的利益,銀行存款客戶感覺現在存銀行越來越沒意思了,但又不得不存,因為其他的賺錢渠道也很窄,還是存銀行安全省心。
那么,盡管目前銀行貸款利率這么低了,為什么貸款的人還是不多呢?分析來看,就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和消費者)來說,對銀行貸款還存在如下的障礙:
1. 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對貸款經營和貸款消費較為謹慎
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增多。在這種環境下,個體經營戶和個人消費者對未來經濟預期較為謹慎,擔心承擔債務后可能面臨收入減少、經營困難等風險,從而不敢輕易貸款擴大生產或消費。
2. 銀行貸款條件仍較嚴格,許多人不滿足條件
雖然貸款利率下降,但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可能并未放松貸款條件。例如,對個體工商戶的經營狀況、財務指標、信用評級,以及個人的收入穩定性、信用記錄等仍有較高要求。一些個體經營戶和個人可能因無法滿足這些條件而被拒貸。
另外,貸款審批流程繁瑣、時間長,這讓一些急于用錢的企業和個人望而卻步。尤其是一些個體經營者,可能因等不及貸款審批結果而選擇其他融資渠道或放棄融資計劃。
3. 居民現有債務負擔較重,貸款意愿不強
一方面,過去幾年,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較快,許多家庭已經背負了較高的房貸、車貸等債務。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貸款利率下降,他們也可能沒有更多的還款能力來承擔新的貸款。
另一方面,部分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消費者的金融知識相對欠缺,對金融產品和貸款政策了解不夠,不知道如何利用低利率貸款來實現自身的發展或消費升級。他們可能擔心貸款會帶來復雜的手續和潛在風險,從而選擇保守的財務策略。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