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數學”課上,揭秘風箏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原理;“美術+勞動”課上,學生親手繪制傳統紋樣風箏……近日,北京市懷柔區第五小學郭家塢校區首屆風箏主題教育展示活動舉行,活動以“七彩風箏夢·學科大聯盟”為主題,將中華傳統風箏文化與語文、數學、英語、藝術、科學等學科知識緊密融合,為師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學科實踐體驗。
記者了解到,在跨學科融合方面,懷柔五小早有實踐,可是如何找到“紐帶”,讓學科知識“物盡其用”,達成無縫對接與協同,始終是學校探索的重點。春季學期開學以來,懷柔五小郭家塢校區的教育團隊多次召開深度教研會,反復研討、慎重考量,最終確定了小小的風箏為“紐帶”,實現跨學科的大融合。
為何選定風箏為主題活動的“紐帶”?據郭家塢校區教導主任徐景龍介紹,風箏在文化層面是春天的象征,頻繁現身于詩歌、繪畫,為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素材,能巧妙融合文學意境、旋律之美與藝術形式。在實際應用層面,風箏設計涵蓋構圖、測繪等知識點,是數學、科學知識的生動實踐場景,盡顯數理邏輯與科學原理。“小小風箏看似普通,卻匯聚多學科知識,如同開啟學科融合大門的鑰匙,真正做到‘包羅萬象’。”徐景龍說道。
據介紹,在活動的籌備階段,全體師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學科課堂教學進行知識儲備,并通過制作風箏手抄報、學唱主題歌曲、設計雙語標識、研習傳統紋樣等活動,為最終展示積累素材。
活動現場,三大特色區域為學生打造了一場精彩的體驗盛宴:在“文舞相融”區域,小小講解員用清脆的童聲介紹風箏知識與學科融合成果。全校學生共舞開場舞《放風箏》,共唱風箏節主題曲;在“創意工坊”區域,學生們手持組件,精心組裝風箏骨架,再蘸取想象的色彩為風箏上色,每一筆都飽含天馬行空的創意;在“藍天挑戰賽”區域,各年級依次開展放飛競技。一只只風箏在微風中慢慢飛上天空,評委從外觀設計、飛行姿態等多維度評選“最美風箏獎”,并依據班級秩序與團隊協作表現評選出“最佳精神文明班級”。
本次跨學科融合,學校采取兩兩學科組合的形式,進行深度融合:“科學+數學”揭秘風箏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原理,探索對稱結構與平衡的數學奧秘;“美術+勞動”讓學生親手繪制傳統紋樣、調配色彩,打造創意風箏;“語文+德育”感受紙鳶的文化內涵,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體育+音樂”模擬放風箏動作,唱響放風箏旋律;“英語+綜合實踐”則將雙語標識設計融入文明公約,讓學生感悟非遺傳承責任。
在三年級的語文課上,高靜誼老師指著課件中的木鳥插畫說道:“2000多年前,墨子制作的木鳥,正是風箏的雛形。”她轉身在田字格上寫下“鳶”字,并介紹“鳶”字的字形結構和造字特點。隨后,課件切換,東周木鳥振翅、唐代紙鳶翩飛的畫面依次呈現。高靜誼娓娓講述風箏從實用工具到文化符號的變遷,同學們盯著漢字“鳶”的演變,仿佛穿越時空,看見千年前的紙鳶載著詩韻與巧思掠過歷史的長空。
體育課堂同樣是活力滿滿。馬智老師啟發道:“大家想想,放風箏時是怎么跑的?”老師一邊說,一邊在操場上輕快小跑,高舉手臂模仿放風箏。一年級同學立刻心領神會,跟著老師小跑,并哼唱著最近在音樂課上學過的歌曲,模擬放風箏的姿態。過了一會兒,有的孩子歡快奔跑,“風箏”高高飛起;有的微微后仰,掌控“風箏線”。一時間,操場上歡聲笑語,歌聲、腳步聲交織,組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體育課堂圖景。
參加完活動,五(1)班周洺堯興奮地說:“當看到天空中飄滿各式各樣的風箏時,我忽然懂了老師說的‘學科大聯盟’是什么意思。原來語文課上學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可以變成手中的風箏,科學課的原理能讓風箏飛得更高,美術課的創意讓天空變得五彩斑斕。”
“在這次風箏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不同學科的任務體驗,學到了知識,豐富了課余生活,感受到風箏的樂趣與傳統文化的魅力。”北京市懷柔區第五小學黨委書記于艷華表示,未來希望每名學生能像放飛風箏一樣樹立遠大理想,像控制風箏一樣學會自律和自我管理,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采寫:鄧麗 通訊員 喻麗華 彭麗華 學校供圖 編輯:張秋穎 復審:常悅 核發:冉陽)
來源:北京號
作者:現代教育報
流程編輯:U072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