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很多網友反映高速公路上出現了“慎用輔助駕駛”“關閉智能駕駛”的提示語。可即便如此,“廣東交警”近日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仍有司機在高速公路上一邊開啟智能駕駛一邊睡覺,汽車超速行駛持續一個多小時。另有司機喝酒后在高速上啟用“輔助駕駛”功能,導致車輛直接撞上收費站安全島,翻了個底朝天,火光四濺(據4月10日光明網)。
智能駕駛技術作為汽車行業的一場革命,正以破竹之勢席卷全球。然而,近年來智能駕駛引發的事故令人觸目驚心,不少人對智能駕駛抱有畏懼、猶疑、觀望的態度,“慎用智駕”的呼聲日益高漲。智能駕駛如何在技術革新與生命安全之間尋找平衡點,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課題。
在這一問題上,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提出“慎用智駕”并非否定技術進步,而是讓人們更加“敬畏生命”。當前,有些駕駛者迷信智能駕駛技術,在智能駕駛模式下追劇、抽煙、睡覺,甚至酒后駕車,這種行為不僅觸碰了法律紅線,更是將生命托付給尚未完全成熟的智能駕駛系統。眼下,主流智能駕駛系統尚處于L2級別,僅能提供車道保持、自適應巡航等基礎輔助功能,駕駛者仍需全程主導。一旦遇到險情,如果駕駛者未能及時接管車輛,很可能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從目前來看,法律法規對智能駕駛引發的事故尚未有清晰規則規制,相關交通事故的追責面臨困難。有些企業則打著法律的“擦邊球”,在宣傳中混淆“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概念,讓公眾對駕駛系統產生誤解,進一步加劇了駕駛者的松懈和僥幸心理。
說到底,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是為人服務,但在這項新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中,配套措施、法律法規、用戶意識等必須同步跟進,否則就會出現“技術跑太快,規則跟不上”的問題。企業應聚焦智能汽車安全性問題,構建全流程產品檢驗流程,在銷售過程中摒棄夸大宣傳模式,明確標注智能駕駛等級與使用場景,通過車內攝像頭監測駕駛者狀態,對駕駛者分心、脫手等行為實施警示、減速靠邊、緊急制動等分級干預機制。交通管理部門應抓緊調研,建立智能駕駛管理規范,加強高速路段的風險提示和執法監管,推動將駕駛過程中出現的違規操作納入道路交通法規的監管范圍,并針對智能汽車駕駛者進行專門警示教育,提高其安全駕駛意識。同時,駕駛者也應當清醒認識到,智能駕駛不等于無人駕駛,尤其在復雜路況、惡劣天氣下要始終保持警覺,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對社會公共安全負責。
智能駕駛與社會安全的平衡,本質上是在考驗人類駕馭新技術的能力。當智能駕駛技術“一路狂飆”,人們更需時刻保持理性和清醒,畢竟,方向盤后的駕駛者,既是守護駕駛安全的最后關口,也是衡量技術向善的最終尺度。
(來源:檢察日報·法治新聞版 作者:石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