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詩蘭黛集團近日遭美國股東提起集體訴訟,原告指控公司長期依賴中國“免稅代購”等灰色渠道銷售,在中國政府自2022年起加強監管后,未及時披露相關風險,涉嫌誤導投資者。訴訟同時涉及集團前首席執行官Fabrizio Freda傅懿德與前首席財務官Tracey Travis。
股東指出,自2020年以來,公司大力依賴海南“免稅代購”渠道,即中間商的免稅購買,但公司卻未如實向股東反映監管趨嚴對銷售構成的實質影響,而是將業績下滑歸咎于“旅游零售疲軟”,并承諾業績會很快回升。直到2023年11月1日,公司才首次披露相關信息,隨即引發市場劇烈反應,股價單日暴跌19%,市值蒸發約87億美元。事實是,自此時起雅詩蘭黛經歷了股價暴跌的一年,至今年1月股價比去年同期下跌50%,市值縮水逾250億美元,目前市值為191億美元。
美國地方法院法官Arun Subramanian透露:“事件的關鍵在于雅詩蘭黛只宣揚成功的原因,卻對那些不方便透露的真相避而不談,證券法規不容許這種半真半假的陳述。”
2020年海關總署明確禁止代購
據中國稅務報報道,為規范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的監管,2020年7月,海關總署發布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監管辦法》,自2020年7月10日起施行。明確禁止代購,違規者3年內不得享受離島免稅政策,并納入信用記錄。
另外,海關總署發布的報道顯示,2022年,全國海關開展“國門利劍”“風雷”聯合行動,深化全員打私,嚴厲打擊重點涉稅商品和走私,包括離島免稅“套代購”案件在內,全年共立案偵辦走私犯罪案件4509起,案值1210億元。
免稅渠道削弱品牌的溢價能力
1992年,雅詩蘭黛成立旅游零售部門。自2016年以來,旅游零售部門連續15個季度提到對集團總銷售業績起到巨大提振作用。2021財年旅游零售銷售占比增至29%高點,約占集團總銷售額近三成,特別是在中國免稅店渠道營收增幅超過120%,使得該渠道成為雅詩蘭黛全球最大的出貨渠道。
隨著旅游零售疲軟加上政府監管趨嚴,2023財年,雅詩蘭黛以旅游零售為主的免稅店業務銷售額大幅下滑34%;2024財年,該渠道依然是中國市場表現不佳的主要因素。但是前面種下的“因”已經延伸出消費者通過比價后不愿意在官方渠道購買的“果”。據悉,免稅渠道常年提供正價6-7折的超低折扣,中間商通過免稅購買后二次銷售打“價格戰”,削弱品牌的溢價能力,導致中國區官方渠道的銷售業績也遭遇大滑坡。類似于此前Burberry與奧萊的“相愛相殺”。
據南都此前報道,雅詩蘭黛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集團總營收40億美元,同比下滑6%,凈虧損5.8億美元。中國所處的亞太地區凈銷售額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1%至12.87億美元。該財報同時披露了截至2024年6月30日,該集團來自中國旅游零售的應收賬款達2.06億美元,占總應收賬款的12%。隨后集團宣布國際總裁Peter Jueptner于4月1日離職,并于6月30日正式離開公司,結束其在該集團16年的職業生涯。
雅詩蘭黛前CEO傅懿德。
傅懿德退休前曾表示:“總體來看,2024財年我們的有機銷售額下降了2%。雖然中國和亞洲旅游零售渠道的高端美容類別持續疲軟,但這些結果與我們的預計相對一致。展望未來,我們對2025財年的預期基于中國高端美容業和亞洲旅游零售業的持續下滑。這一點在海南最為顯著,其美容市場零售額下降了40%以上,雖然客流量在回升,但由于消費者情緒疲軟、購物規模下降,轉化率仍然較低,并明顯低于疫情行前水平。”
截至目前,雅詩蘭黛尚未對消息作公開回應。
中國中免去年營收利潤均下降
4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推廣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的公告》,自4月8日起全國推廣“即買即退”的離境退稅服務,境外旅客在境內購物后可即時辦理退稅,提升購物便利度和消費體驗。“即買即退”前期先后在上海、北京、廣東、四川、浙江、深圳等地開展試點,2023年4月,廣州成為全國第三個開展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便利措施的試點城市。
市場普遍認為,這項政策將直接帶動免稅行業消費回暖,利好中國中免等頭部企業,尤其是在當前離島免稅銷售持續承壓的背景下,為公司帶來積極預期。中國旅游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免)股價迎來大幅上漲。
中國中免此前公布的2024年財報表現不佳,營收與凈利潤均大幅下滑,公司實現主營收入564.74億元,同比下降16.38%,歸母凈利潤42.67億元,同比下降36.44%,扣非凈利潤41.44 億元,同比下降37.7%。去年第四季度業績尤其承壓,主營收入134.53億元,同比下降19.46%,歸母凈利潤3.48 億元,同比下降76.93%,扣非凈利潤2.71 億元,同比下降81.42%。海南地區免稅銷售同比下跌超27%至288.92億元,上海地區免稅銷售同比下跌10.02%至160.35億元。
南都記者 王欣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