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4月8日電(記者袁敏)記者近日從黃河口朱鹮野化研究基地了解到,“鹮歸齊魯”朱鹮野化放飛項目中一只編號162的朱鹮于3月19日進行了長時間、長距離遷徙,共飛行11小時、跨越260公里,創造中國朱鹮野化種群遷徙觀測史上全天飛行、連續飛行距離的兩項紀錄。
3月19日清晨5時40分,162號朱鹮由位于中國東部的山東東營利津鹽窩鎮振翅啟程,1小時后從陸地進入渤海,之后4小時持續跨海飛行抵達天津港區,再歷經5次起降抵達河北滄州。科研團隊通過北斗衛星追蹤發現,該個體在強氣流中維持30-50公里時速,成功穿越渤海海域。渤海海峽的強氣流與無落腳點的飛行環境,對翼展不足1.5米的朱鹮堪稱生死考驗。
野化放飛的159號朱鹮在山東東營明潭公園棲息(4月2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這一發現刷新了學界認知。”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副研究員劉冬平說,朱鹮一直被認為是短途擴散鳥類,此前能證實的連續飛行距離僅約40公里。然而,162號朱鹮卻連續飛行近200公里,還展現出精準的跨海導航能力。這一突破為朱鹮東部遷徙種群的重建帶來了新希望。
監測顯示,此后162號朱鹮又朝東南方向突進95公里,抵河北鹽山,后折返山東濱州。4月5日追蹤數據顯示,該朱鹮位于濱州無棣車王鎮。根據每小時自動監測的大致體溫、飛行高度和速度等數據判斷,該朱鹮健康狀況良好。
圖為162號朱鹮放飛后的飛行軌跡(4月5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王安東介紹,保護區的朱鹮從陜西和河北引進,用于開展野化放歸科學研究。2024年10月放歸的首批朱鹮共有6只,其中4只佩戴了衛星追蹤器和環志。除162號朱鹮外,其他3只分別飛向壽光市、東營區和利津縣。目前自然保護區的朱鹮已經進入繁殖期,待繁殖期結束后,將挑選三四對覓食能力和飛行能力強的朱鹮進行第二批野化放飛,為第一批朱鹮送去同伴,以期在中國東部濱海濕地形成野外種群。
據悉,朱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東方寶石”“鳥中大熊貓”之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