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成全球趨勢,蘋果也頂不住了!
蘋果這些年可沒閑著,為了避開“雞蛋放一個籃子里”的風險,它早就把生產從中國慢慢轉移到了印度、越南、巴西這些地方。
聽起來像是降本增效的好操作,但現實卻并不如人意——這些地方的制造成本不低,尤其是進口零部件的價格,水漲船高,根本壓不下來。
不僅如此,蘋果還得面對一個現實:雖然它在美國也搞了幾個生產項目,比如跟臺積電合作建芯片廠,但產能太小,遠遠不夠養活全球市場。
有業內人士甚至透露,如果蘋果真把iPhone全轉到美國生產,一臺手機的成本可能會直接翻倍。你敢想,iPhone 16 Pro Max要是賣到2萬塊,會是什么場面?
不漲價,是蘋果最聰明的一步棋
那問題來了,成本上去了,為什么蘋果還不漲價?
答案很簡單——蘋果知道,漲價也得挑時機。
一方面,眼下全球經濟形勢不穩,消費市場也不像前幾年那么火爆了,蘋果如果現在漲價,很可能直接影響銷量;
另一方面,蘋果正在搞一個“庫存過渡計劃”——提前囤貨。它通過優化供應鏈、控制產能,在產品升級前先存下一波貨,這樣就能延遲價格調整的時間。
也就是說,蘋果其實早就計劃好了:讓現在的產品撐到下一代再漲價!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iPhone、iPad價格“穩定”,不是因為成本沒變,而是因為蘋果在“蓄力”。
iPhone 17:可能是漲價分水嶺
根據多方消息,下一代iPhone 17系列,尤其是Pro版,成本預計將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關。如果蘋果決定把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漲價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這時候你是不是該思考一下:要不要趁現在價格還沒動手,先入手一個?
畢竟,蘋果這么做不是不漲價,而是“憋著一起漲”,那沖擊力更大。
寫在最后:蘋果很聰明,但你也得看清套路
蘋果一直是定價高手,它懂得什么時候“穩住市場”,什么時候“一波爆發”。
這次的成本危機,也是它一次“兵不血刃”的價格管控秀。
它不說你就看不出來,但價格穩定的背后,其實早已是風起云涌。
所以問題來了:
你覺得蘋果這一波操作,是貼心,還是套路?
你會考慮現在買臺iPhone 16,還是等漲價后再看17?
評論區聊聊,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