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錄:(陸天然/文)
近期,小米汽車自燃致三名年輕女孩失去生命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這一悲劇不僅為受害者家庭帶來巨大傷痛,也讓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憂慮。與此同時,一位有著23年駕齡老司機分享的自身駕車遇險經歷及對新能源汽車的看法,更是為我們深入探討這一話題提供了多元視角。
從老司機的講述中可知,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但背后的質量與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小米汽車此次事故暴露出在自動駕駛、導航、激光雷達靈敏度等方面或存在不足,而這些技術的可靠性直接關乎駕乘人員生命安全。此外,夜晚行車視野不佳,新能源汽車在電池等關鍵部件上若存在隱患,無疑是雪上加霜。老司機自身在雨天因車輛打飄撞上隔離帶的經歷,雖與小米事件情況不同,但都警示著車輛在特殊環境下的安全性能考驗。這反映出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質量穩定都是基本底線,汽車企業在追求技術突進與市場份額時,絕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
在市場接受度方面,老司機身邊無論是同輩還是下一代,選擇油車的居多。這一現象背后有著多方面原因。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過快,部分消費者認為其質量穩定性有待提升,充電樁普及程度與加油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使用便利性受限。并且,新能源車電池更換成本高昂,甚至出現換電池費用超過車輛大半價格的情況,這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些市場反饋表明,新能源車企不僅要提升產品核心質量與安全性,還需完善配套設施,降低使用成本,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信任。
談及新能源汽車品牌,老司機認為國外特斯拉口碑較好,國內比亞迪相對大眾化。特斯拉在一些消費者心中有質量保障,比亞迪則以更親民的形象贏得市場。這反映出不同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差異,也為國內新能源車企指明方向:在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要找準市場定位,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對于選擇電車作為首選的年輕人,老司機給出實用建議:定期保養車輛。新能源汽車作為新型產品,技術復雜,定期保養能及時發現潛在問題,確保行車安全。此外,老司機強調的不開疲勞車,尤其是高速行駛時;天氣不佳時少開夜車等保命法則,對所有駕駛者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小米汽車自燃事件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警鐘。企業在推動行業發展的道路上,應將質量與安全放在首位,加強技術研發與質量管控,完善配套設施建設,降低使用成本。消費者在面對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事物時,既要保持開放態度,也要理性考量其安全性與實用性。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車行業才能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真正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便利與保障。(本文數據援引官方權威報道)
作者簡介:
陸天然,法學碩士,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現任東華大學數字資產研究院院長、中國自貿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兼任全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法治智庫”首席專家庫成員、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保護投資者權益工作委員會(簡稱:權工委)高級顧問。曾任新華社記者、中國改革報福建記者站站長和國務院研究室(言實)互聯網時代方法論課題組組長,著有《互聯網時代方法論叢書》十二卷。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