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8時28分,歷時70小時,在西干渠管理處職工的徒步接力下,完成了112.7公里水頭護送,黃河水安全抵達干渠梢段,西干渠各直開口將依次打開,為灌域內102萬畝農田灌溉供水。
送水到梢再依次開灌的方式,延續了古人封俵渠水灌溉法,為保證渠道灌溉均衡受水,每次放水后,須先將支渠斗口封閉,“逼“水到梢,叫“封水”;在封的同時根據干渠進水量情況,對于上中游灌溉多和田高灌水較難的支斗渠,酌情分配給適量的水量,使與梢段同時灌溉叫“俵水” 。這條始建于1959年的現代水利工程,其肌理中卻流淌著兩千年的治水基因,一代代治水者用智慧在塞北戈壁編織出“塞上江南"的水網經絡。
開灌時節話古今
兩千年前,李冰父子在都江堰首創"分水魚嘴""飛沙堰",通過"四六分水"實現旱澇平衡,更以"三石人"觀測水位,精準調控支渠水量,確保"送水到梢"——讓最末端的農田也能喝上岷江水。秦漢時期的寧夏平原上,先民們用骨耜在黃河灘涂劃出第一道引水線。他們創造的"魚嘴分水"技術,利用黃河自然彎道形成的環流力量,實現了四六分水的精妙平衡。古人以竹籠裝石作堰、依勢導流的智慧,至今仍是水利人傳承的“水到田頭“的初心。西干渠在渠道改造中,保留了古代渠系的天然坡降設計,利用1/3000的自然落差實現自流灌溉。
數字賦能守匠心
千年渠水奔流不息,見證著水利人"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初心傳承。從"三日一啟閉"的輪灌制度到5G遠程調度,不變的是"把水送到最需要地方"的使命匠心。這種跨越時空的智慧接力,正是"江河戰略"落地生根的生動注腳。當古堰新渠共同奏響春灌序曲,我們看見,古老的治水智慧正在數字時代綻放新芽,續寫著"潤澤天下"的永恒篇章。
量水而行越千年
據史料記載,北魏時期寧夏灌田時,“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指每10天完成一輪灌溉,"水凡四溉"表明作物生長期需進行四次關鍵灌溉, 播種期,分蘗拔節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成熟期。相比漫灌,這種制度可節水30-40%。四次灌溉對應四次追肥,暗合現代水肥一體化技術原理。這種精準配水理念已融入現代“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調度方式。管理處始終堅持“四水四定”原則,嚴格落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自治區水量分配方案,據實摸清灌溉面積、作物種植結構、定額標準等基本底數,將農業用水細化分解到鄉鎮、村組、分解到干渠直開口等最適宜計量單元, 用好每滴水,灌好每畝田。
干渠里的粼粼波光倒映著歷史年輪,從竹籠榪槎到智能水閘,從銅壺滴漏到量子計時,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對水的敬畏與智慧。當無人機巡渠的嗡鳴與青銅渠鋤的鏗鏘穿越時空交響,我們讀懂:真正的智慧,從來都是對傳統的創造性作答。
原標題:《【黃河水流過的地方】⑥ 送水到梢——千年治水智慧的傳承》
來源:寧夏水利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