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廣州番禺地下25米深處,由廣鐵集團廣州工程建設指揮部、中鐵十一局和鐵建重工聯合研發的“永慶號”大直徑盾構機轟鳴啟動,標志著新建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工程(以下簡稱“廣南聯絡線”)進入攻堅階段。這一工程以“毫米級精度”和多項技術創新,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注入強勁動能。
廣南聯絡線全長16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其控制性工程西塱隧道施工難度堪稱“地下穿針引線”,直徑12.85米的龐大盾構機,在僅605米的最小轉彎半徑內連續掘進1公里,且需下、側穿陳村水道、地鐵22號線等多處高風險區域。期間施工團隊面臨“巨輪走鋼絲”般的挑戰:地表沉降須控制在2毫米以內,每一步掘進都如履薄冰。
為攻克極限轉彎難題,“永慶號”搭載高精度測量系統與智慧盾構技術,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動態校準,實現地下25米深處的“毫米級姿態控制”。“這相當于讓萬噸巨輪完成‘直角漂移’,每厘米推進都需精準到頭發絲的精度。”項目負責人黃冉的比喻生動詮釋了技術之艱。
面對淺覆土段施工風險,團隊創新采用“多層次注漿系統”, 從預加固注漿、掌子面泥膜支撐、盾體注入厚漿、盾尾同步注漿、管片二次注漿全過程保障地面沉降,并通過數字化指揮平臺實時優化參數,確保始發段穩如磐石。高精度氣液壓力平衡“雙倉”系統與智能安全帽管理網的協同應用,更構建了從風險預警到應急響應的全周期安全閉環,為施工披上“數字護甲”。
從“極限轉彎”到“毫米級沉降控制”,廣南聯絡線建設以科技之力突破地下迷宮,這一工程不僅是技術攻堅的典范,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落地的關鍵支撐。廣南聯絡線建成后,深港、珠澳高鐵將直通廣州中心城區,實現“一小時生活圈”無縫銜接,全面激活廣州鐵路樞紐運力,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交通樞紐的“灣區引擎”地位。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楊政芳
通訊員 呂翀 朱博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