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文化心理學高峰論壇4月9日在浙江省桐鄉市濮院古鎮舉行。會上,成立剛滿一年的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宣布繼續擴大“科研版圖”,正式成立上海交大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
儒家尚仁愛、道家重修身、佛教倡導慈悲為懷……這些古老的“東方智慧”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轉化為“反內卷”的心靈利器?
202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長期太極拳鍛煉可提高大腦功能,背后的“邏輯”,又能否應用于神經系統的臨床治療?
要運用當代心理學,來解答這些帶著些許“玄乎”的問題,需要科學實證的方法論,更呼喚“學科交叉”。
中國文化心理學,便是這一“交叉學科”,它從中國文化的視角出發,研究心理現象、心理行為及其背后的文化邏輯,試圖構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形成和發展植根于中華優秀文化沃土的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同時,通過對理論成果的實踐應用,在心理健康領域不斷探索“中國方案”和“中國特色”。
上海交大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將圍繞“立足本土文化、創新心理研究、服務社會發展”的宗旨,構建學術研究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科普教育中心,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發展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中國特色文化心理學學科,爭取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研究院建成一個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的國家級核心學術研究平臺、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和服務于健康中國戰略的高端智庫。
具體而言,研究院將充分發揮上海交大工科優勢,以AI為黏合劑,深化學科交叉。一方面,通過開展心理學與國學、哲學、中藥要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搭建世界一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學學術交叉和研究平臺;另一方面,利用AI技術助推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通過大規模數據獲取、精準數據分析、AI創設文化情境、智能輔助實驗設計等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I+心理學”特色研究,通過深度交叉融合,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心理學中國學派,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文化心理健康思想。
首個交叉融合的“大動作”,便是同期舉行的首屆中國文化心理學高峰論壇。論壇匯聚全國近300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專研傳統文化與心理學的知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的融合之道,攜手開啟一場智慧與思想的深度對話,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交融中,探索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的創新路徑。
在主論壇中,暨南大學蘇國輝院士、上海大學郭愛克院士、中山大學姚志斌教授分別以《心理健康與生活方式干預》《大腦-認知-心理的整體性-復雜性-演化性的探索及偉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醫學的鄉愁》為主題,深度交流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學、醫學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平行論壇則分別以兩個主題同時展開,在“認知、文化與社會”主題論壇中,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許燕教授、首都師范大學羅勁教授、北京大學謝曉非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辛自強教授分別以《中國的積極文化與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傳統文化與AI文化的對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高階學習中的神經編碼降維》《余香效應:利他與利己之間》《文化進入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方式》等主題,交流探討了中國文化、現代心理學、AI等領域互相融合的前沿觀點。
在夏鎮夷論壇中,上海市東方醫院趙旭東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駱宏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劉蘭英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楊建中主任分別以《文化精神醫學的意義與價值》《文化共生的心理范式:以心學視閾下焦點解決短程療法創新實踐為例》《中醫五行音樂治療與心理健康》《大模型時代文化斷層、文化韌性與心理健康》為題,深入探討精神心理與傳統文化的創新交叉路徑。
通過面對面的深度對話交流,專家學者們在思維碰撞中孕育出新的洞見,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思想啟迪與學術靈感,也為中國文化心理學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跨領域的思想交融,也將進一步促進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合作,催生更多具有創新性與實踐價值的研究項目,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持續深化與發展。
看看新聞記者: 戴晶磊
編輯: 戴晶磊
責編: 李吟濤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