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采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運ITER現場 。該部件的竣工交付,標志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務順利完成。
ITER磁體饋線系統是ITER磁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聚變堆磁體傳輸能量和冷卻介質,以及提供控制信號的反饋,同時在故障態下作為磁體儲能的泄放通道,確保磁體能量的及時安全泄放,被稱為磁體系統的“生命線”。由等離子體所100%自主制造及測試,也是國內承接的工程復雜程度最高的采購包,共計31套,總重約1600噸。
ITER磁體饋線系統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
作為磁體饋線系統中尺寸最大的部件,校正場線圈內饋線共有9套,由直徑16米、高度3米的半環結構組成。
該內饋線作為饋線傳輸的最終段,直接與校正場線圈(補償磁體系統由于制造和裝配造成的磁場誤差)相連接,技術指標十分嚴苛。為攻克相關技術難題,項目團隊創新發展了針對大尺寸部件的全包絡高精度測量網絡、半疊包預浸漬帶絕緣工藝、純銦搭接的超導接頭盒等技術,其中關鍵部件指標領先業界同行。
自承接ITER磁體饋線系統采購包任務以來,項目團隊至今已經完成了85%的饋線系統采購包任務,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關,累計交付饋線系統大部件上百套,關鍵部件國產化率從31%提升至100%,實現了從技術追趕到國際引領的跨越。
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的支持下,等離子體所作為ITER中國工作組重要單位之一,承擔了超導導體、校正場線圈、磁體饋線、電源、診斷等眾多采購包,顯著提升了中國在ITER項目中的貢獻份額。
依靠自主研發,等離子體所掌握了系列聚變工程關鍵技術,交付進度和產品質量在ITER七方中居前列,創造多項第一,ITER組織總干事評價“中國在采購包研發生產方面領先于各方”。
原標題:《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再添“中國貢獻”,今天交付起運》
欄目主編:任荃
本文作者:文匯報 許琦敏
題圖來源:ITER官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