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政府的關稅霸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方奮起反擊。
據《環球時報》報道,“德國之聲”4月9日援引德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的觀點稱,特朗普政府再次上調對華關稅,中美貿易沖突進入新階段。由于北京為這種局面已未雨綢繆很多年,因此中國人比美國人更能耐受這場沖突。
“中國比美國更有韌性”
當地時間4月8日晚間,德國特里爾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在德意志電臺(deutschlandfunk)播出的采訪中指出,作為全球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中國沒有屈服于美國的關稅“大棒”。
在他看來,中美相互加碼關稅,中國很有可能是更有韌性的一方。特朗普最終可能不得不采取另一種立場。
“很明顯,中國人可以在這場沖突中堅持更長時間。他們多年來一直在為此做準備,過去五年里不斷強化供應鏈的自主性。他們在很多領域不再依賴美國人。”海爾曼說。
海爾曼舉例道,如果美國的農產品被完全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這會打擊特朗普的核心選民,他們仍指望中國市場。
海爾曼認為,不屈服于美國的壓力、不承認美國單邊改寫國際規則的權力,符合中國以及歐盟的利益。
談及美國關稅“亂拳”帶來的破壞,海爾曼指出,人們所熟知的開放國際經濟體系正在破裂。原本龐大、開放的國際分工體系、高度復雜的供應鏈都被切斷。如何重組完全是未知數。他呼吁世界各國努力擴大內需,以彌補出口下滑所帶來的損失。
海爾曼現年60歲,是德國政治學家和漢學家,曾任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海爾曼也是半官方的中德對話論壇的15位德國代表之一,擁有多年為德國和歐洲政策制定者及企業領袖提供政策咨詢的經驗。
“中國的工具箱已擴充”
在德國學界,海爾曼的聲音并不孤單。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馬克斯·曾格萊因4月10日在接受德國電視臺采訪時指出,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正處于螺旋升級的第一階段。中國雖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但已為此次升級做好了準備,并相應調整了其產業和經濟政策。
曾格萊因留意到,中國這次的反應與特朗普第一屆政府實施懲罰性關稅政策時的反應截然不同,凸顯出北京對特朗普相對強硬的立場。
“這并不奇怪。”曾格萊因指出,一方面,中國消費者消費的大多數商品都是中國本土生產的。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陷入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過去五年間,中國在這方面的“工具箱”已大幅擴充。這與美國甚至歐洲的情況完全不同。
展望事態后續發展,曾格萊因認為,中國不會主動升級局勢,美國的政策會在多大程度上將自身推向邊緣,仍待觀察。美國給自身帶來的經濟和外交損害,可能會比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更大。
“比美國更可靠穩定的長期伙伴”
在大洋彼岸,一些美國學者也就“關稅戰”背后的中國經濟韌性和政策穩定性發表見解。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指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決定,是蓄意損害中國經濟之舉。這源于美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思維,即把中國視為“必須遏制的對手”。
現實情況是,美國市場“對中國出口的戰略重要性已大不如前”,這削弱了華盛頓自認為對北京的影響力。同時,中國與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貿易關系持續拓展。
薩克斯強調,盡管面臨外部挑戰,中國仍朝著更大程度的經濟自主方向邁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在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等關鍵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并對全球綠色和數字化轉型貢獻力量。美國應認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僅對中國有利,對美國和整個世界同樣有益。
“特朗普讓美國陷入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近日感嘆。
“如今,我們的許多盟友可能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與我們聯手對抗中國。相反,他們可能會將中國視為比我們更可靠、更穩定的長期合作伙伴。”弗里德曼寫道。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德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中美貿易沖突進入新階段,“中國人可以堅持更久”》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安崢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