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紙關稅新政,讓蘋果上演了一場“生死時速”。2025年4月8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對進口電子產品加征34%的“對等關稅”,疊加原有20%稅率,蘋果綜合稅率飆升至54%。面對成本暴增的滅頂之災,蘋果緊急動用5架貨機,3天內將印度生產的iPhone“搶運”至美國。
這一瘋狂舉動背后,是蘋果“漲價即死、不漲則虧”的兩難困局: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iPhone價格將暴漲30%40%;若自行消化,公司每股盈利或暴跌15%。更殘酷的是,這場關稅風暴撕開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真相——印度制造的效率不足中國七成,空運成本是海運的8倍,而中國品牌早已虎視眈眈。蘋果的“逃亡”能持續多久?全球科技產業鏈的崩塌已進入倒計時。
一、成本暴擊:漲價即死,不漲則亡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精準砸向蘋果的命門。一部256GB的iPhone 16 Pro制造成本從580美元飆升至876.79美元,增幅高達51%。若將成本轉嫁消費者,美國市場iPhone售價將上漲30%40%,頂配機型可能突破2300美元(約合16750元人民幣)。這無異于將蘋果推入深淵——華為、小米等中國品牌正以同等性能、半價優勢蠶食高端市場。
但另一條路同樣致命。摩根士丹利測算,若蘋果自行承擔關稅成本,公司每股盈利將下降7%10%,相當于年利潤縮水85億美元。更危險的是,美國消費者已開始搶購囤貨,恐慌性需求透支了未來半年的銷量。蘋果正陷入“漲價失去市場,不漲失去利潤”的死循環。
二、供應鏈崩塌:印度制造的“致命缺陷”
蘋果的“印度冒險”暴露了全球化破碎的真相。盡管近年將10%15%的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但印度工廠良品率僅為中國工廠的70%80%,且本土供應鏈配套不足。為趕在關稅生效前搶運貨物,蘋果不惜以空運(成本是海運的58倍)緊急調貨,但這種“燒錢續命”的策略僅能滿足美國市場50%的需求。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政府一邊要求蘋果“逃離中國”,一邊對印度、越南加征26%46%的關稅。蘋果供應鏈高管坦言:“這就像被要求跳下懸崖,卻發現下面沒有安全網。”
三、全球產業鏈地震:誰在收割蘋果的潰敗?
蘋果的困境折射出全球科技產業鏈的崩塌。中國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在此刻凸顯——90%的iPhone仍依賴中國組裝,而印度、越南的產能連基礎零部件都需從中國進口。一旦中國斷供,蘋果連“搶運”的機會都將喪失。
這場危機中,真正的贏家早已浮出水面。華為、小米憑借本土供應鏈優勢,在高端市場加速替代iPhone;特斯拉、三星則趁機搶奪蘋果的芯片和屏幕供應商資源。分析師預測,若關稅持續,蘋果全球市場份額或將在2年內跌破10%。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