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學術不端的“實錘”與快速回應
4月11日凌晨,華南師范大學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晚安華師”發布通報,確認該校副校長吳堅與研究員鐘燕慧合作的論文《論習慣國際法的重構——基于南北國家利益平衡的視角》存在抄襲及不當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并表示將“依規依紀嚴肅處理”。這一通報迅速引發社會關注,不僅因為涉事者身份特殊——吳堅是華南師大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更因為抄襲行為被指“全文翻譯”自2018年一篇英文論文,性質惡劣。
事件的曝光源于網友爆料,稱這篇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開放時代》2024年第1期的論文,與知名國際法學者B.S. Chimni的英文論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高度雷同,甚至被質疑為“逐段翻譯抄襲”。面對輿論壓力,《開放時代》雜志社于4月10日晚發布撤稿聲明,稱經六名專家審查確認存在“嚴重抄襲”,并采取“零容忍”態度撤稿。從網友爆料到期刊撤稿、學校通報,整個事件處理僅用數日,反應速度之快在近年學術不端案例中較為罕見。
二、爭議焦點:高層學者為何“鋌而走險”?
1. 抄襲手段的明目張膽
此次抄襲并非局部觀點借鑒或引用失范,而是近乎全文翻譯。據專家審查,從基本假設、主要觀點到文章結構、引用文獻均與原作高度一致。這種“搬運式抄襲”在學術界極為罕見,尤其是涉事者為資深學者,更顯諷刺。有評論指出,吳堅作為副校長,本應是學術道德的標桿,卻成為反面教材,暴露了部分學者對學術倫理的漠視。
2. 署名問題的灰色地帶
通報特別提到“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暗示可能涉及論文代寫或合作爭議。此前,兩人曾合作發表多篇論文,但此次抄襲事件中,鐘燕慧作為第一作者的參與度是否真實存疑。這種“權力主導型合作”在高校中并不少見,導師或領導掛名現象可能成為學術不端的溫床。
3. 期刊審核機制的失效
《開放時代》作為CSSCI核心期刊,竟讓一篇近乎全文抄襲的論文通過初審、外審和終審,反映出當前學術期刊審稿流程的漏洞。盡管該刊事后迅速撤稿并致歉,但其在論文發表前的查重機制顯然形同虛設。值得追問的是:為何一篇翻譯抄襲的論文能被多位審稿專家“放行”?是否存在人情稿或利益輸送?
三、處理與影響:從個案到系統的反思
1. 校方處理的“力度”與“透明度”
華南師大在通報中承諾“嚴肅處理”,但具體措施尚未公布。根據該校《學術不端行為認定與處理辦法》,處理可能包括通報批評、撤銷科研項目、取消申請資格,甚至解聘或開除。公眾期待校方能公開處理結果,而非內部消化。此外,吳堅作為副校長是否會被暫停職務?其既往成果是否需全面復查?這些問題將考驗校方的決心。
2. 對高校學術生態的沖擊
華南師大作為“雙一流”高校,此事對其學術聲譽的打擊不容小覷。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公眾對高校學術自律能力的信任度進一步降低。近年來,從院士論文造假到教授抄襲本科生論文,學術不端事件頻發,折射出“唯論文”評價體系的畸形壓力。此次事件中,涉事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可能關聯職稱晉升或項目結題,這種功利導向或是抄襲的誘因。
3. 國際合作中的學術倫理困境
抄襲對象是一篇英文論文,暴露出國內學者對國際學術成果的“拿來主義”心態。由于語言壁壘,這類翻譯抄襲更難被查重系統識別,但國際學術界對此類行為的容忍度極低。若原作者B.S. Chimni發起跨國學術申訴,可能引發更復雜的法律糾紛,甚至影響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圈的形象。
四、深層追問:如何打破學術不端的惡性循環?
1. 改革評價體系:從“數量崇拜”到“質量優先”
當前高校的職稱評審、項目申請過度依賴論文數量,導致學者為“達標”鋌而走險。需推動分類評價,例如對人文社科研究更注重理論原創性而非簡單發表量。同時,應弱化核心期刊的“光環效應”,建立多元化的成果認定標準。
2. 強化技術監管與倫理教育
各大期刊應升級查重系統,增加對翻譯抄襲的識別能力。高校需將學術倫理課程納入必修,尤其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加強培訓。此外,可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共享平臺,防止問題學者“換個馬甲”繼續違規。
3. 構建獨立監督機制
高校自查自糾模式易受人情干擾,需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調查。例如,教育部可設立跨校學術道德委員會,對重大案件進行獨立審查。同時,應保護舉報人權益,鼓勵內部“吹哨人”揭露不端行為。
五、結語:學術誠信重建需要全社會共治
華南師大副校長抄襲事件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中國學術界亟待解決的沉疴。從個體學者到高校管理層,從期刊編輯部到教育主管部門,每個環節都需承擔起責任。唯有打破“唯論文”的功利鏈條、建立透明公正的監督體系,才能真正守護學術的尊嚴。正如網友所言:“抄襲者可以撤稿,但失落的學術公信力如何‘撤稿重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