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22日電(記者康錦謙)晨光熹微,成都浣花溪公園的密林深處傳來清脆的鳥鳴。一位頭戴遮陽帽、身著防曬服的老人正輕手輕腳地支起三腳架,他手中的長焦鏡頭在晨光中泛著金屬光澤。今年71歲的李游像一位潛伏的“自然偵探”,等待著“羽翼精靈”。
圖為4月17日拍攝的成都浣花溪公園一角,這里是成都市有名的觀鳥、拍鳥地。新華社記者 康錦謙 攝 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四川省,素有“千河之省”之美譽。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候鳥遷徙不僅遵循季節規律,也依賴于優質的棲息環境。成都平原地處岷江流域核心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為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場所。近年來,“觀鳥熱”“拍鳥熱”席卷成都。
圖為4月17日在成都浣花溪公園里拍攝的拍鳥愛好者。新華社記者 康錦謙 攝 李游拍鳥已有十年之久,翻開他的手機相冊,仿佛打開了一部動態的四川鳥類志。從綠尾虹雉到朱鹮,每種鳥類都能喚起他的許多回憶。“十年前,追拍綠尾虹雉要守候整整兩天,現在它們在保護區已形成穩定種群。”李游指著當年在四川阿壩州巴郎山拍攝的珍貴畫面說道。
“現在不用再當‘追鳥族’了。”李游調出最近的拍攝記錄,阿壩州觀測到的鳥類品種較五年前增加了許多。他的鏡頭記錄下這樣的變化:曾經需要遠赴云南和陜西拍攝的鳳頭鹀和紅腹錦雞,如今在川內就能拍到;過去罕見的中華秋沙鴨,現在在成都都江堰等地也能覓見身影。“前段時間成都過路鳥特別多。現在我們在找‘掉隊鳥’,拍攝那些為補充能量停留下來覓食的鳥。”李游說。
“拍鳥不是簡單的快門藝術”,李游說,拍鳥也是一門需要毅力和技術的工作,早上日出前出門,趁7點到9點半鳥類活動頻繁時進行拍攝。如果拍攝持續一整天,需攜帶干糧,下午4點半以后又會迎來一波鳥類頻繁活動期,如果光線不好就收工。
圖為3月22日在成都市區拍攝的蒼鷺。新華社發(陳居偉 攝) “要讀懂鳥類的‘生活作息’”,李游解釋道,觀察鳥類需要掌握它們的活動規律。“比如這一天雖然能看到鳥群,但它們主要在樹冠層高空活動,超出了拍攝范圍。這是因為這個季節的小型鳥類主要以樹梢嫩芽上的蚜蟲為食。”
暮色中的浣花溪,李游正收拾裝備。突然,一群白鷺掠過水面,老人沒有舉起相機,只是靜靜凝視。
全部評論 (0)